四代火车票的变迁:从“抓中药”到磁介质(2)
在老康看来,软纸车票的出现,不仅是票面的改变,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售票科技的进步。糨糊、算盘、票柜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康的桌子上第一次出现了计算机。虽然当时还是局域网,北京站只能卖该站始发的车票,可仍然方便了不少,售票员查好车次,确认日期,手里一敲回车,一张车票就打印出来了。“一键卖票”大大提高了火车票的售票速度。上世纪80年代北京站的售票状元刘杰英一天能卖出万元的车票,无人可比。
“开始是这种条形码,后来变成了二维码,旅客的信息涵盖的更多了,票面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旅客都说火车票的服务性强了。”康顺兴说。
火车票的票面更新了,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网络还不发达,2元一本的列车时刻表仍旧是火车站卖的最快的一种“读物”,几乎人人怀里揣上一本。1997年到2001年,中国铁路连续进行了4次大提速,列车时刻表也是不停地更新,“往往一本还没用旧,就该淘汰,得买新的了。”老康说,在12306网络售票出现前,人们获取列车时刻信息的渠道特别窄,火车站、列车时刻表、报纸、广播,赶上春运加开临客,信息不畅通,就得到火车站看“黑板报”。我们把加车信息给美工室,他们制作出信息,然后写到站前广场的大黑板上,黑板前挤的都是人,人们拿着笔一趟一趟车的记。要不就是找报纸,春运时报纸会拿出多半个版刊登临客信息。
3天预售期取消后,春运到火车站排队买票更是壮观,“真的像郭冬临小品里演的一样,一个小马扎,一件军大衣。旅客为了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可以在火车站排上一天的队,售票厅限流更是家常便饭。”
中国高铁第一站磁介质车票可以过闸机
2008年8月1日,北京第一座高铁车站——北京南站正式启用,蓝色的磁介质车票粉墨登场与粉纸车票并行。因为有着丰富的售票经验,2008年4月,老康作为骨干被派到了当时还在装修的北京南站。大到售票的桌子大小、椅子高矮,小到一根皮筋、一枚曲别针,老康和同事们都要周全准备。
2008年8月1日,北京南站开出了我国首趟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列车,尝鲜的旅客络绎不绝,他们到南站购票时惊喜地发现,手里的车票由粉色变成了蓝色,把票塞进一台机器,车票弹出后,进站的闸门自动打开,就能完成进站乘车。“磁介质车票的出现为全国铺开自动检票闸机奠定了基础。”老康说。
从硬板车票到磁介质车票,中国铁路走了半个多世纪,而从磁介质车票到现在部分线路刷身份证就可进火车站,只用了不到10年。
2011年1月12306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正式上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火车票,列车运行时刻表渐渐淡出视线;2011年6月1日,全国动车组开始实行火车票实名制;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这都为刷身份证进站打下了基础。
北京南站运营初期只有京津城际一条高铁线,现在有了京沪高铁,“复兴号”拉着旅客实现了千里京沪一日还。今年10月1日,北京南站还迎来建站历史上的客流最高峰,单日发送旅客超过 21万人次,其中七八成都是通过互联网购票。春运到火车站彻夜排队买票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卖了大半辈子火车票的康顺兴,看到10年来火车票售票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特别感慨。老康手里紧紧捏着一叠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发展巨变的火车票开口道:“再过几年,这些纸质车票就会消失了吧,旅客进站乘车,可以刷身份证,可以刷脸,车次、座位变成了数据,出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对话
火车票就像一张“请帖”
北青报:34年的铁路售票,车票在变,您觉得不变的是什么?
康顺兴:有人说售票员就像营业员,车票就是商品,旅客交钱,我们出票,这买卖就算成了。其实对我们而言,车票更像是一张请帖,退伍入路时师傅说的第一句话我始终记得,旅客出门非常不容易,让大家高高兴兴地来,顺心如意地走是咱们的本分,34年过去了,我仍然觉得这句话就是做好售票工作的法宝。
北青报: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上买票,像您这样的车站售票员是否有不同的工作内容?
康顺兴: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售票员的角色也在逐渐转变。如果说十几年前是坐着就能把票卖了,考核的是数量,现在考核的是服务。如何退改签?同城优惠卡怎么用,怎么买车票省时又省力?未来,我们要成为旅客的出行参谋、通过服务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让旅客快乐出行。
内存
火车票的历史
第一代:纸板火车票
这是25×57毫米的“纸板票”,这种车票使用的时间最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直至90年代都在使用这种车票。
第二代:软纸火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