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版《生僻字》,你认识几个(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正文

中医药版《生僻字》,你认识几个(2)

2019-02-26 18:05 作者:admin

肉(ròu)瞤(shùn):指的是体表筋肉不自主地小抽动,比如眼睑的跳动,面部肌肉的小抽动。出自于《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

怵(chù)惕(tì):意为恐惧警惕,《广雅》:怵惕,恐惧也。

惴(zhuì)惴(zhuì):恐惧的样子。

衉(kè):古同“喀”,呕,吐。

怢(dié)栗(lì):指振寒战栗。《素问·风论》:“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王冰注:“怢栗,卒振寒貌。”张景岳注:“寒热交作则振寒,故为怢栗不食。

衃(pēi):凝聚成紫黑色的瘀血。

三、中药名

莨(làng)菪(dàng):苦辛,温,大毒,归心肝、胃经。解痉止痛,安心定痫,主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痈肿疮毒。

荠(qí)苨(nǐ):为桔梗科植物荠苨、薄叶荠苨的根,具有润燥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咳嗽、咽喉肿痛、消渴、疔痈疮毒、药物中毒。

菝(bá)葜(qiā):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止痛。常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有改善症状的作用。主治筋骨酸痛、肌肉麻木、风湿性关节炎等。

葶(tíng)苈(lì):功用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主治痰饮,咳喘,脘腹胀满,肺痈。

萝(luó)艻(lè):即罗勒,又叫九层塔。疏风解表,化湿和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

茯(fú)苓(lín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没(mò)药(yào):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萆(bì)薢(xiè):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蛤(gé)蚧(jiè):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之功效。常用于肺肾不足,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秦(qín)艽(jiāo):有退虚热、利尿退黄、祛风湿的作用。

枸(jǔ)橼(yuán):又称香橼,佛手柑。理气降逆,宽胸化痰。主胸腹满闷、胁肋胀痛、咳嗽痰多。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

栝(guā)楼(lóu):有解热止渴、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

豨(xī)莶(xiān):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

茳(jiāng)芏(dù):又称咸草、咸水草、三角茳芏、大甲蔺、苑里蔺、淡水草席草、龙须草,为禾本目、莎草科、莎草属的植物。其根、根状茎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尿血、风火牙痛、白带。其花主治疮痈、肿毒、睾丸炎。

蒟(jǔ)蒻(ruò):为天南星科植物磨芋、疏毛磨芋、野磨芋、东川磨芋的块茎。磨芋分布于陕西、宁夏、甘肃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疏毛磨芋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野磨芋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东川磨芋分布于云南。具有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痰嗽、积滞、疟疾、瘰疬、癥瘕、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丹毒、烫火伤、蛇咬伤。

榅(wēn)桲(bó):是一种蔷薇目、蔷薇科、榅桲属的落叶小乔木,以果实入药,祛湿解暑,舒筋活络。用于伤暑、呕吐、腹泻、消化不良、关节疼痛、腓肠肌痉挛等。

硇(náo)砂(shā):为氯化物类卤砂族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硇砂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具有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癓瘕积聚、噎膈反胃、喉痹肿痛、痈肿、瘰疬、翳障、息肉、赘疣。

赤(chì)瓟(bó):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赤瓟的果实,有理气、活血、祛痰、利湿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酸、肺痨咳血、黄疸、痢疾、胸胁疼痛、跌打扭伤、筋骨疼痛、闭经。

霜(shuāng)薤(xiè):指经霜的薤。薤,指藠头,属石蒜科,可供食用,其制成的罐头味道酸甜可口,也可供药用。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之功效,中医长期用于治疗胸闷刺痛、泻痢后重、肺气喘急等疾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