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医托”被诱买高价药 诊所曝光后改名再营业(2)
记者在诊所探访时,发现只有一名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值班。或因上午接到患者举报,昌平卫生监督所两名执法人员正在诊所检查。晚些时候,昌平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告知记者检查结果:聚名堂诊所具备昌平区卫计委签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资格,患者反映的两位大夫也具有行医资格。
记者在百度贴吧搜索发现,一年前就有网友反映聚名堂诊所披着“合法外衣挣黑心钱”。当患者扬言要投诉时,诊所称“我们是正规的,不怕你去告”。
诊所0元注册被本报曝光后改名
工商信息显示,聚名堂诊所全称为“北京葆力医疗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聚名堂诊所”,是“北京葆力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属分公司。作为一家开业中的医疗公司,其工商认缴资本为10万元,但实缴资本竟为0元。
记者发现,早在2017年3月,本报就曝光了“北京葆力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葆元诊所”勾结“医托”让来京患者购买高价中药一事。但工商信息显示,“葆元诊所”在本报曝光半个月后,迅速更名为“聚名堂诊所”。该诊所在经营地址不变的情况下,将广告牌上的“葆元”直接改成“中医”二字,并在“红十字”标志下方加出“聚名堂诊所”几个字就重操旧业。
北京某卫生监督所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法律上没有针对“医托”的明文规定,如果是黑诊所雇佣医托,卫生部门可以直接将其关停。如果是正规诊所,诊所方或医托方不承认有不正当的行为,很难对其进行有力处罚。记者注意到,在北京部分媒体曝光的医托案中,涉事诊所往往都披着“合法外衣”。这样的诊所是如何取得执业资格的?令人不解。
一名处理过医托的民警告诉记者,处理医托的另一大障碍是缺少当事人报案举证。被骗患者来自外地,由于涉案金额少、维权时间长和多花路费等原因,经常不了了之,这也让医托机构有恃无恐。但如果群众反映强烈,警方会联合多部门介入调查,此前已有医托被刑拘的案例。
最新消息
涉事诊所无条件退款
记者获悉,为讨回公道,昨天上午,几名患者回到聚名堂诊所要说法。让他们意外的是,在提出退费要求时,诊所员工甚至连反驳的话都没说,直接办了退款。但他们离开诊所时,发现被人跟踪,进了地铁站才甩开对方。当他们有所停顿时,被跟踪者告知“你们赶紧走,在这里对我们影响不好”。
有患者表示,她在诊所退费时还看到骗她来的医托,“我看了她一眼,她低下头离开了。当时诊所里还有很多新面孔,很可能是刚被骗来的。”
“如果警方能调取北京站附近的监控,找到医托和我们接触的证据。再调取从立水桥地铁站走到诊所的画面,也是对医托行为的一种佐证。”上述患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好好查查这类诊所,看看大家是不是冤枉他们了。
本报记者邹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