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湖北这位老人“感动中国”!(2)
空降兵跳伞讲究速度快,着陆瞬间冲击力大,脚踝很容易受伤。马旭和丈夫颜学用几经试验研制出了“充气护踝”,可使跳伞着陆时的扭伤情况接近零。1989年,“充气护踝”获得国家专利,成了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马旭夫妇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1995年,《解放军报》再次点赞马旭夫妇发明的“供氧背心”,称赞他们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一项空白。
为便于学习,马旭在床上支起一个简易书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几十年间,夫妇俩笔耕不辍,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相关空白,被外国专家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这些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马旭夫妇全部存了下来,成了日后千万捐款中的一部分。
冬日寒冷,马旭在床上看书学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
分毫积攒捐千万
少小离家,戎马一生,随着年纪渐长,无儿无女的马旭越发思念家乡。
马旭曾坦言,为家乡捐款的想法由来已久,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报恩。
马旭夫妇在感动中国晚会现场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2018年9月,黑龙江省木兰县,收到马旭捐出的第一笔300万元,另有700万元捐款预计明年到账,用于教育等公益事业。这是该县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助。
这1000万的巨额捐款,也是马旭夫妇毕生的积蓄。
马旭夫妇居住的小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夫妇俩在院子里开辟出一片菜地,种上一些平时吃的蔬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拿出千万捐款的二老,生活极其简朴,家中简陋异常。
两位老人是师级离休干部,离休后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居住在武汉远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内。院内有两间低矮砖房,院子的一角,二老开辟出一片菜地,这里和农村最普通的院落几无差别。
马旭夫妇家中客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