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医、少药、医疗保障难,罕见病治疗面临问题(2)
“一方面是无药可用,另一方面是即便有药价格也非常高昂。”张松筠介绍,罕见病患者药费每年下来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加之社会保障不足,很多人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曾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开展了“中国罕见病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其结果显示,71%的家庭无法承担罕见病费用支出,77.7%的罕见病家庭医保报销费用不足10%,能够得到政府救助的罕见病家庭仅有7.4%,得到慈善组织救助的占3.75%。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罕见病的诊疗和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视。2016年12月,我国将扶持“孤儿药”纳入“十三五”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2018年,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罕见病目录;今年3月1日起,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将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
“对罕见病患者来说,这无疑都是好消息。”张松筠说,要切实减轻罕见病患者费用负担,国家还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激发各个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创新的活力,生产更多国产罕见病用药。此外,要推动建立以医保基金、医疗救助、企业及社会捐助、个人支付等途径相结合的罕见病多方付费机制。
根据临床统计,我国罕见病以先天性畸形、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罕见病患者中80%以上由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致。对此,专家表示,早筛查、早治疗是防治罕见病的第一道防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产前检查和疾病筛查机制,加强多学科、跨专业的临床专家及医学遗传学专家的协作,完善对罕见病的规范诊疗,尤其加强预防性治疗。
罕见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要解决罕见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政府、医疗机构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努力。专家呼吁,更多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关注罕见病群体,帮助罕见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