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英才参访新疆 感受和谐稳定期待共享中国经验(2)
新疆乐器第一村坐落于新疆疏附县,这里采用家庭式作坊式乐器制作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这里可以制作热瓦普、冬不拉、月琴、马头琴等数十种各民族传统乐器。同时,这里也建设了中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乐器主题博物馆,分为弦乐馆、体验馆、综合馆,以历代流传于民间的乐器为基础,传承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观了热合曼·阿卜杜拉手工作坊,努格罗和·菲力·尤多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弹布尔纯净的音质和精美的做工,他虽然不会演奏,但仍旧买了一把带回国收藏。
东盟媒体团在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采访院长阿布都热克甫·吐木尼牙孜(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周晔摄
观民生:扶贫政策助经济生活齐保障
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一直是困扰各国的难题。近年来,新疆财政支出不断向民生建设倾斜,数百项惠民政策、民生项目持续推进,保障人民生活的同时拉动经济的发展。
驱车来到新疆吐尔尕特口岸扶贫搬迁点,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排列的楼房镶嵌在群山环抱的开阔地中。搬迁点隶属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居住在此的牧民几乎都是柯尔克孜族。136户牧民在搬迁之前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教育、医疗等生活必需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2016年搬到新居的古丽努尔·图尔地买买提一家,精心装饰了新屋,屋内地面铺上了地毯,客厅墙壁也挂上了毯子和柯尔克孜族的手工绣品。媒体团成员坐在古丽努尔家客厅品尝了她亲手制作的传统食物。
“我刚采访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了解到他们之前在边境地区的生活十分困苦。现在搬来这边,我也确实看到他们各个方面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寒冷的冬季,住进有暖气的房子真好。”让印尼第六报道网记者利兹奇·阿克巴尔·哈桑感慨的还不止于此,当他得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印度尼西亚电力部门有超过20年的合作关系后,惊奇于这家工厂竟始创于新疆。
乌恰县驼峰绒毛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村级工厂,从南疆、哈萨克斯坦等地收购驼毛,加工的驼绒系列产品远销中亚、俄罗斯等地。
来自印尼美都电视台的主持人尤哈娜·玛格瑞塔看到驼绒工厂的驼绒大衣、帽子都爱不释手,“这个工厂对我来说十分新奇,在印度尼西亚也有很多微小型企业来帮助百姓脱贫的经济模式,这些产品能够出口中亚国家,真的很厉害。我看到这里的新村修建得跟城市一样,我觉得在新疆的时间还是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