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小乡村演绎大梦想(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减肥健身 > 正文

河南平顶山:小乡村演绎大梦想(2)

2019-03-03 19:37 作者:admin

刘斐为圈李村脱贫攻坚制定了“146工程”: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一条主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土地拆旧复垦、倡树美德激发动力、营造攻坚舆论氛围四项行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教育、金融、社会力量帮扶体系等六项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

杨慧民:点亮产业扶贫路

2月26日,叶县邓李乡妆头村扶贫就业基地的“巧媳妇”服装加工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按照流水线要求,熟练地缝纫布料。

“扶贫车间投产后,村民们争着来务工。”叶县邓李乡妆头村第一书记杨慧民说,目前投资55万元的扶贫车间项目共吸纳78名村民就业,能够带动贫困户年增收2万元左右。

位于叶县县城东北部沙河南岸的妆头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463人。2017年11月,来自平顶山市委统战部的杨慧民被选派到妆头村任第一书记,入村后,经过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杨慧民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拟定并完善了全村精准脱贫规划。

在扶贫车间蓬勃发展的同时,杨慧民依托村里已有林果基地的发展基础,积极协调村民流转土地,扩大桃园和葡萄园种植规模,鼓励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村里先后成立两个林果合作社,可安排150人就业,带动贫困户40多户年增加收益近万元。

现在妆头村林果基地建设向着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村里还有鞋面加工厂、假发加工车间,走不出去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杨慧民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还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成立了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加上第一书记扶贫项目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村里有能力为更多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通过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扶贫车间、连栋温室大棚等,不仅让妆头村群众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也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把“空心村”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增加村集体耕地30多亩,还拿到了奖补资金。村里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两侧安装了路灯,还建了文化广场。村里自发成立的锣鼓队、腰鼓队。妆头村已经发展成为干净、整洁、生态、宜居,四乡八邻艳羡的美丽村庄。

“去年,我们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126户贫困户人均收入在6800元以上的就有101户,还是高质量脱贫!”杨慧民高兴地说。

韩占营:扶贫路上的四个“千”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锤百炼。”近日,说起驻村工作,鲁山县赵村镇柳树沟村第一书记韩占营用了这四个“千”来形容。

韩占营来自鲁山县林业局,2016年来到这个偏远山村,全村共有900多人,其中200多人属于贫困人口。

柳树沟村有6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分布在两道沟十几个山头之间,走访一遍需要5天时间。为摸清情况,韩占营白天走门串户,晚上学习政策,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制定了“远近统筹”的脱贫规划。

“近期发展养殖、种植、丝绵加工和务工,让一部分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户率先脱贫;远期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全村富裕。”韩占营说,走遍“千山万水”,就是为了得到乡亲们的认可。

蓝图画好了,怎么实施?“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韩占营说,从支部,到党员,再到群众,一层层做工作,“千言万语”汇聚起了强大动力:干群齐上阵,整理全村路道、美化树木、清理陈旧垃圾、新建文化广场……

一边治理环境,一边千方百计助脱贫。由党员牵头,带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丝绵加工等脱贫攻坚产业组,变“输血”为“造血”。“其中20余户丝绵加工产业组贫困户,能年均增收5万余元。”韩占营说。

同时,成立种养、林业合作社,发动贫困户入股,每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申请中幼林抚育、天然商品林禁伐等4180亩,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每户年均增收4000—6000余元。此外,邀请林果专家服务团到村,将贫困户培养成“土专家”。

42岁的脱贫户李俊芳,独自伺候老母亲的同时,自筹资金开了生活超市,带领全家光荣脱贫。像李俊芳一样的其他四户踏实肯干的“模范脱贫户”,不断激励着贫困群众,排除等、靠、要思想,积极行动了起来。

“千锤百炼始成钢。”目前,柳树沟村全村贫困人口由216人减少到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去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