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奇建立中医“治未病”临床系统工程 助力健康中国梦(2)
理论体系变化造就了新的处方原则。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强调以脾胃为枢轴的整体阴阳平衡,治疗注重升清降浊,固护胃气,辨证强调脉象,舌象。经过王海奇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创立“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双辨组方原则。
清上: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清除上焦痰浊、痰瘀或浊气。
畅中:就是依据寸口三部脉象、舌象等,保持中焦无气滞、无气虚、无宿积。
养下:就是依据村口三部脉象、舌象等,调养下焦阴气,阳气,阴阳气或气血。
双辨组方:就是依据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的理论体系,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以病统证的思路,在原有辨证施治原则下,参照五脏调节处处不离脾胃的因素,“清上、畅中、养下”的三焦处方原则,大便便秘、腹泻、便秘腹泻交替或正常、有无癌变等的分型方法,重新构建一个以脾胃为枢轴的基础处方,在此处方基础上依据互补互利无毒副作用的原则,根据不同病症加用国家一、二类等五类新药或特效单、验方或西药,使临床疗效愈加提高。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治标又治本。
现代疾病用现代中医脾胃学说新解
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的提出为中药学创造了一个统一方法论。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现代中医脾胃学说认为无论什么疾病都必须首先调整好胃肠功能,保护胃肠粘膜。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气强盛,气血清淳,微循环细胞壁功能正常;反之,气血浊化,微循环障碍,久之必瘀,瘀久组织失活,细胞变异,毒素产生,治疗困难。因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从调节脾胃功能保护胃肠粘膜着手非常重要。如余月明等用健脾利湿 、活血化浊中药延缓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用中药大黄清除肠腑蓄积保护胃肠粘膜,救治严重胃功能、胰腺功能、肝功能等衰竭。高健苑从脾虚论治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好。杨德华等研究痰瘀为中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机理。气血浊化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的根源,健脾调肝,净化气血,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和危险因素。陈瑞等从脾论治取穴针刺可明显调整浊化之气血脂类代谢的紊乱。肠道去浊,保护胃肠粘膜增强脾胃功能可有效提高危重不能正常进食患者的存活率。
建立中医“治未病”临床系统工程
王海奇医师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现代中医脾胃学说及系统工程,运用现代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做医技创新指导,提出“人的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气血清淳,病无由生;气血浊化,百病由生。”并由此产生了中医药诊治及预防各种疾病及疑难杂症现代化系统工程。此系统工程由7个基础方、1台脉象仪、一台亚健康检测仪、一台人机对话LT微机处理系统、一台自动售药机组成。“治未病”中医临床系统工程; 特点是将祖国医学浓缩化、舵手化、现代化、国际化、疗效显著化、副作用最小化、治疗范围扩大化、临床处方用药精准化。
生命质量在于脾胃所产生的气血质量:气血清醇,病无由生;气血浊化,百病由生。经过临床实践反复观察调研,确立了七个脾胃康基础方,并以秦岭太白山天然无公害中草药为主制成微型胶囊。此七方除对顽固性胃肠本病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外,同时对预防和治疗其它疾病也有同等疗效。如脾胃康系列方对肿瘤、心脑血管病、病毒病、神经精神病、血糖病、老年病等领域疾病在临床实践中确实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且患者长期服药未见不良反应(ADR),群众非常满意,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前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