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深化醫改惠民生“好”字“鑽進”群眾心窩窩(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大方深化醫改惠民生“好”字“鑽進”群眾心窩窩(2)

2019-03-06 17:12 作者:admin

2017年5月,該縣人民醫院腎內科28歲的醫生向雲生到廣州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學習培訓,經過一年多的培訓回到醫院以后,成為了該院血透技術方面的骨干醫生,徹底結束了該院隻能做普通血透的歷史。

大方縣通過送出去培訓和請進來幫建等方式,不斷強化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提升全縣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讓群眾實現病有良醫。2017年9月,廣州市天河區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學碩士、副主任中醫師張其鵬來到大方縣人民醫院挂職任副院長。短短一年多時間,張其鵬先后10余次奔走於粵黔兩地,搞調研、跑項目、引設備、抓培訓,既當醫生,又當老師,還當“軍師”,把醫療經驗傾囊相授,為醫院建設出謀劃策,全面提升大方縣人民醫院軟硬件建設水平,為醫院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勇於創新優質服務,醫改“好”暖人心

在縣人民醫院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一站式服務窗口,來自大方縣興宿鄉的村民楊付海正在服務窗口辦理他父親出院結算的手續。結算賬單上顯示,他父親住院的實際醫療費用3300多元,他實際支付100多元。大部分費用都得到報銷的同時,他覺得更好的是現在報銷醫療費用不用拿著各種單據到處跑了,直接在醫院就進行“一站式”結算。

“一站式”結算,真正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腿。2018年初,大方縣率先全面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一站式”信息系統即時結報制度。

在達溪鎮衛生院,陳學珍和陳永淑兩位貧困群眾認為的住院不用先交錢的好,正是大方縣針對貧困群眾實施的“先診療后付費”帶來的好。該縣針對貧困人口,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的基礎上,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扶助配套銜接的“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救助政策”,切實減輕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醫負擔。

走進達溪鎮冷底村村民丁衛家,他家門頭上貼著的“達溪鎮冷底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明白卡格外顯眼,上面詳細注明6名醫生擅長的技術和聯系電話,還附有各項醫療服務政策。丁衛告訴筆者,他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可以隨時打電話咨詢他的家庭醫生,他的家庭醫生也會及時到家裡為他診療。

冷底村村民丁學建患有嚴重的肺部疾病,稍微活動一下就會感覺呼吸困難。筆者一到他家裡,他就拿出家裡的寶貝——“大方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書”給筆者看,上面詳細記錄著他看病的報銷情況和他的家庭醫生對他的服務情況。“每個月醫生都會來詢問我的病情,我每隔個把多月也會去醫院住院治療一下。”對於丁學建來說,雖然自己身患重病,但是現在的醫療政策和醫生的服務給他帶來了內心的踏實與欣慰。

丁衛和丁學建覺得的好,是大方縣通過打造全覆蓋的“健康扶貧”醫療保障體系和改革創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體系,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証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二証合一”帶來的好。

大方縣按照“建好一個團隊、明確兩個主體、把握三個原則、做到四個結合、做實五個精准”的模式,全力做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務。創新簽約管理方式,推行“二証合一”簽約管理服務。全縣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213個,為常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45673戶145919人,簽約率100%,履約服務率100%。對患有4種慢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照5個不同類型的服務包實施分類管理,分級指導,精准服務,患有4種慢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542人,簽約率100%,服務65532人次,服務率100%。

該縣還創新建立了“四歸口、四下放”的管理體制,實現衛生工作由主管部門單一管理模式向“行業主管、屬地管理”雙重管理體制的轉變,強化了政府辦醫的主體職責。

2018年,該縣基層首診率佔比從2016年的53.1%提升到75.6%,同比提升22.5個百分點。縣級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141.8元,次均住院費用4114.8元﹔鄉鎮衛生院次均門診費用49.8元,次均住院費用989.4元﹔村級衛生室次均門診費用25.1元。縣域內就診率初步實現90%的改革目標,達90.6%。醫務人員平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大方縣通過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全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綜合改革紅利得到不斷釋放,群眾病有所醫、病有良醫成為現實,相信隨著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構筑人民健康“屏障”,推進醫療衛生大發展,醫改惠民之花將綻放得更加鮮艷。(李金貴)

 

(責編:陳康清、李瑞橋)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