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朋克养生:勤勤恳恳地护肤 孜孜不倦地熬夜(2)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含说,睡眠是人类进化至今仍最有效的自我疗愈手段。当身边的人出现身体疲劳或是患病,我们都会习惯说“好好休息”。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常常未必首先想到调整睡眠。
她还指出,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之一,其中纠正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是首要描施,包括睡前4~6小时不要饮用兴奋性物质和暴饮暴食、不用酒精助眠、适度锻练、规律作息等。另外有接近1/3的人选择助眠用品,从床品、眼罩等用品到香熏和保健品,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帮助。
运动:有多少“爱”难以“重来”
在运动这一点上,公众的重视程度和现状呈现为最宽的知行鸿沟。公众普遍认可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评分达9.2分,半数以上甚至认为运动的重要性为满分10分。但公众对于自身运动状态的满意度,却只有5.5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公众认为自己的运动现状及格。
锻炼频率少于每周1次的公众占比高达47%,可以做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大于3次)的公众仅占30%,反映出人们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其中女性不参与体育锻炼(少于每月1次)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来看,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仅为25%左右;同时,调查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逐步上升的趋势,70前人群可高达到73%。
散步和跑步因简单方便、适用性强成为公众最喜爱的运动方式,选择比例分别为66%和45%。在休闲运动中,骑自行车最受青睐,占比23%。“小球类”运动中,羽毛球的参与人数最多;而在“大球类”运动中,篮球最受欢迎。
从性别分布来看,篮球、足球等对抗比较激烈的运动以男性显著占主导,而瑜伽、健身操等展示柔韧性的运动则女性更为喜爱。随着年龄增大,公众更倾向于散步这种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方式作为日常运动,而选择跑步、器械运动等强度较大的运动或选择瑜伽、健身操等需要身体柔韧性的运动占比逐渐减少。
大众选择户外健身的比例最高,25%的公众会选择室内健身房或专业健身场馆,还有18%的人会选择在家运动。从年龄来看,年龄层次越低,在收费场馆运动的占比越高;反之,年龄越大,则越倾向于在公共体育场所运动。这反映出不同年龄层体育消费观念的差异。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选择在家里运动的比例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偏爱瑜伽、健身操等运动方式有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齐峥认为,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已广受认可,但实际上参加运动的公众类疾病比例并不高,参与运动的公众年龄和性别结构仍不平衡。一方面,“工作忙”限制了年轻人的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我还年轻,疾病还远”的错觉也成为了不运动的借口。事实上,上班族由于久坐、低头、不爱运动等不良工作习惯,已经成为颈腰痛、肥胖等问题的高发人群。另外,女性通常在家庭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导致运动被忽视。而女性如果没有在年轻时通过加强运动储备足够的峰值骨量,未来会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记者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