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大盘点(2)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称其购买的120种酱油样品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9种样品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费者对中国酱油类产品的“信任危机”。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表示,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常用调味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本次事件中,部分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涉嫌虚标,且不符合国家标准,应予以重视。
酱油产品的营销宣传应当实事求是、有据可循,不应成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建设,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组织开展比较试验也应坚持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读也应及时纠偏。大众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借题发挥。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要认清“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结论”
2018年9月起,两个国际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专家点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厉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饮食,其功能及安全性也得到了科研成果证实及权威机构认可。
而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研究结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所发现的。并且,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过度解读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木耳久泡是否有毒
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木耳易中毒
2018年8月,有新闻报道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直接进入重症病房。近年来,因食用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表示,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并多发生在夏、秋季。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此类中毒发病急,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李宁建议,消费者需要从源头重视预防,尤其要在家庭加工环节中规避风险。一定要将木耳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也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一旦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便存在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
食用植物调和油鱼目混珠
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不同,均可放心食用
2018年4月,有报道称,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榄油调和油产品的标签标识与实际成分含量不一致,大量媒体进行转载——将食用植物油行业推向了食品安全舆情的风口浪尖。
专家点评: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针对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比如,在高价格油脂中掺入低价格油脂、以高价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识不显著等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
“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酸碱体质”不存在
2018年11月,一篇题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酸碱体质理论大师”在法庭上承认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由此,“碱性饮食疗法”“碱性保健食品”等一批伪概念也纷纷受到消费者质疑。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表示,人体摄入食物后的代谢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能够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