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企纾困:蛋糕有限 还遇上“伪国企”(2)
在股市整体萎靡的行情下,公司股票价格“跌跌不休”,不断逼近乃至跌破平仓线,质押人不得不一次次补充质押物或者追加质押比例,直至加无可加,抵无可抵。
天舟文化控股股东天鸿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比例达98.47%,克明集团质押率为91.63%,唐人神控股股票质押率近88%。
高质押率只是表征,实控人推动的上市公司大扩张才是病因。2016年,克明面业曾抛出营收“百亿计划”,而其当年营收不到22亿元,意味着近5倍的增长目标。为此,克明面业一手收购,一手新建产能。
唐人神原本是湖南一家主营猪饲料的公司,2011年上市后又3次定增,大规模融资,进军生猪养殖业,拓展肉制品终端。每一步运作,实控人都需要自掏腰包跟进,质押上市公司股票是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2017年,楚天科技联合控股股东楚天投资耗费11亿多元并购了德国诺脉科集团。据了解,这是楚天投资股票质押所得资金的主要去向,给其带来极大的压力。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其资金缺口主要因为参与山河智能的两次定增,“上市公司融入二三十亿元,这对公司的作用很大。”
在山河智能2017年完成的定增项目中,何清华认购6014.87万股,耗资近4亿元。这次定增募资,主要用途是收购加拿大Avmax公司,山河智能由此跨界进入飞机租赁行业。
某上市公司高管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感慨,股票质押融资手续简单,成本也不高,只要股价跌得不是太厉害就没问题,“确实没想到2018年股票行情会这么差。”
各实控人面临资金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现在借不到“便宜”的钱。湖南一上市公司董事长说,以前去外面找钱,“有人说6个点(年利率6%),就有另外的人问5.8(%)要不要。现在,别人一开口就是18个点。”
>> 湖南坚持“三不”原则
湖南确定“三优”标准的同时,还有“不控股、不做大股东、不干预经营”的“三不”原则。
楚天科技副总裁周飞跃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纾困资金不谋求控股权,这是我们最看重的一点。”
湖南资管承诺,成为唐人神第三大股东后,积极支持唐人神的正常经营管理,受让股份后,不谋求对唐人神的控制权,也不从事、协助、配合任何其他第三方谋求对唐人神的控制权。受让克明面业股份时,湖南资管的承诺如出一辙。
并非每级政府都具备纾困的实力,钱从哪里来,依然是个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长沙市纾困资金配比模式为2:1:1,即银行方出资50%,长沙市政府平台出资25%,上市公司注册地政府平台出资25%。
有上市公司高管称,该公司注册地所在的政府并不愿意,也没有多少闲置资金来帮助公司大股东解困。
即便政府愿意出手,也受制于资金体量。何清华就遭遇这样的尴尬。
多年来,山河智能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并称长沙工程机械三驾马车,共同成就长沙第一个千亿产业,撑起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名号。
长沙市委市政府对山河智能一直关爱有加。据媒体报道,就在何清华签署控股权转让框架协议的同一天,12月19日下午,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率领200余人的庞大队伍到山河智能考察。
何清华说,长沙市很重视自己当前遇到的难题。然而,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不希望丢掉控股权,也希望留在长沙。但时间很紧迫。”他希望,当地政府能突破常规,助他脱困。
>> 金贵银业转让遇上“伪国企”?
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钱,也不是湖南境内每家遭遇困境的上市公司实控人都能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上市公司高管称,除了政府纾困资金,老板还有其他选择,“比如说民营资本”,但往往面临股权方面的要求,难以谈妥。其他国资也纷纷入场,但要价更高。
金贵银业(002716)近期密集发布的公告显示,实控人曹永贵拟脱手金贵银业的控股权,其所持金贵银业股票质押比例达98%。
2018年9月12日,曹永贵与上海稷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意向协议,拟将其持有金贵银业约16.7%的股份(占曹永贵持有金贵银业股份的51%)转让给上海稷业。
天眼查显示,上海稷业属于中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