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中药”牙膏的大溃败(2)
相比之下,两面针命运更为坎坷,不仅主业丢了,多元化业务也没搞好。2006年至今,两面针已经连续12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经营业务一直无法自我造血。
从两面针的各项业务中,虎嗅·高街高参发现,占比最大业务是日化产品,占总营收42.2%,其包涵牙膏、牙刷等扣桥护理产品和洗头膏、沐浴露等洗涤产品,但毛利率只有22.76%。2004年上市的时候,两面针牙膏业务毛利率接近40%,拓宽的日化产品线在拉低两面针的毛利率。
家用日化产品都要铺渠道,不过两面针品牌号召力下降,渠道影响力也大不如前。两面针的线上渠道明显较差,两面针天猫旗舰店的粉丝数量只有5.3万,店内商品最高销量不足5万。而云南白药牙膏旗舰店粉丝数量为66.7万,店内商品最高销量为51万,是两面针的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三氯蔗糖业务,由捷康公司负责经营,捷康是国内最大的三氯蔗糖生产公司。不过,去年6月,两面针为了回归主业,将持有的捷康35%股份作价6557万元全部卖掉,两面针不再经营这块毛利较高的业务。
在2016年底,三氯蔗糖的价格上涨,因此捷康这块业务是这项业务有一定的潜力。有投资者在相关社区提问,两面针回归主业,为何不出售连续亏损的纸厂。两面针则以“公司正集中资源回归日化主业”回避了这一问题。
两面针的纸浆、纸品业务,毛利率在2017 年之前均为负值,通过不断的工艺技术改造等措施,终于在2017年实现了0.12%的正毛利。而同样做生活用纸业务的中顺洁柔,近年毛利率水平在36%左右。
2017年,两面针毛利率为19.66%,这还算上了已经卖出的三氯蔗糖业务。过去12年,两面针只有两年的经营现金流是正的。
经营不赚钱,为何两面针还没戴上ST的帽子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财务调剂,据阿尔法工场报道,2007年,两面针的净利润并非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改善,而是因为两面针所有子公司只是参股而非控股。所以按照非同一控制人合并利润原则,利润百分百并表入母公司,而参股子公司企业生产成本根据持股比例计入母公司。
其次是靠买股票输血。1999年8月,两面针作为发起人参股中信证券,投入1.52亿元,持股9500万股,折合每股1.6元。没想到中信证券会成为两面针的“保命药”。
两面针年报提到“由于公司长年扣非后亏损,以前年度主要依靠出售所持有的中信证券股票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实现盈利。”从2006年开始,两面针就开始通过抛售中信证券股票获利, 截止2017年底,两面针还持有中信证券流通股股票约 1512万股,卖掉的8000万股票共套现约20亿元。
今年7月两面针发布公告称,在 2018年剩余时间里择机在二级市场按市场价格出售不超过1200 万股中信证券股票,中信证券“药瓶”见底。
破局:如何跳出“田七”式厄运
同样出身广西、国企背景、走中药牙膏路线的田七牙膏,因其母公司奥奇丽在2003年也开始多元化扩张,逐渐偏离了日化行业,导致资金紧张,田七牙膏已于2014年被迫停产。
2016年,奥奇丽资产重组成功,新公司田七集团带着田七品牌重出江湖,却已物是人非。2017年,田七集团将50%股份卖给了主做微商的妆后集团,田七也不可避免成了一个“微商品牌”。
两面针要避免重蹈田七的覆辙,就必须大刀阔斧改革,留给两面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直面低毛利、长期亏损的困局,虎嗅·高街高参认为,两面针可以从三个方向下手:
1。 砍业务,做聚焦
多元化布局已经与两面针实际能力不相匹配,必须把非核心业务砍掉,专注优势业务。
现在两面针用“大消费、大健康”的概念打包大日化、生活用纸、医药、房地产四大板块,但两面针的生活用纸业务和房地产业务还有必要留着吗?尤其是纸品业务,对比专业的同类业务龙头毛利率差距极大,两面针可以将规模有限、效率低的业务砍掉,把资金放到有竞争优势、能快速变现的主营业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