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战略定力 共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正文

保持战略定力 共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

2019-03-12 02:12 作者:admin

同时,坚持高度行动自觉,走好走实“两化路”。着力构建以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农业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重庆日报:各地该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聚焦“山水天地”筑牢绿色屏障

周少政: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涪陵区聚焦“山、水、天、地”,筑牢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聚焦“山”,积极开展石漠化、库区消落带、水土流失治理,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程,花大力气、下大决心全面关闭长江、乌江干流库岸沿线等生态敏感区内非煤矿山及辖区煤矿,并进行生态修复。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聚焦“水”,在建立河长制的基础上,建立“河库警长制”,开发“智慧河长”信息系统,实现对长江、乌江涪陵段实时在线监管;取缔非法码头,禁采长江砂石;聚焦“天”,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全区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15.9%,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同比增加22天;聚焦“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部关闭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用量持续减少,全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同时,涪陵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建设宜居、人文、美丽的绿色家园。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动乡村“绿化净化”,深入开展“四清四改四化”整治行动,持续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创建;抓传统村落保护,开展村庄现状调查分析和绘图保存,推进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49处古民居修复工作,建设顺应山水、留住乡愁的原汁原味“巴都原乡”;抓绿色生活方式养成,深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建成24小时书吧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人文涪陵”“书香涪陵”。

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好风光

黄玉林:全域城市化的渝中区,在抓生态保护和修复上,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大力整治船舶水污染,严格水源地日常环境监管;保护提升鹅岭-佛图关-化龙桥山体资源,修复滨江“绿壁”,丰富立体绿化,优化山水江城独特的天际线、山脊线,清晰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城市轮廓;有序实施两江消落区综合整治,推进沿江项目“减量、降高、留白、优化”,全力以赴保护和改善了渝中区生态环境。

在此基础上,渝中区狠抓城市品质提升,聚焦建成区、老城区实际,有序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修补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完善功能配套,深入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并综合实施增绿添园、增花添彩、增色添景工程,修缮人民公园、枇杷山公园等,因地制宜建设打造亲水步道、桥头景观、生态绿道、花园小品等,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好风光。

用系统治理思维守护“绿水青山”

郑向东:南岸区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上,分类施策,用系统治理的思维,守护“绿水青山”。用心保护好长江水生态,高水平编制《水秀南岸起风景》规划,全面梳理水系资源,推动水、城、景高度融合,开展“两江四岸”消落区整治。建成南滨路25公里滨江亲水带,成为城市最靓风景线。

同时,精心守护好南山生态屏障。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山长制”,启动南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完成关闭矿区生态修复11.9公顷,拆除违法建筑34.6万平方米,关停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户。高品质策划南山城市山地公园,细心呵护好迎龙湖等生态涵养湿地。

使蓝天碧水常在、神女容颜永驻

李春奎:巫山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一是持续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经”,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覆盖常态化巡江巡河巡湖。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和江河清漂,确保江清岸洁。并大力实施人工造林、经济林建设、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矿山、工程创面修复和地灾防治,坚决防止沿江开“天窗”、现“断带”。着力保护巫山猕猴等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是提质“三峡红叶”留住“四季云雨”。坚持生态林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2018年新增规模红叶4万亩,到2020年可达20万亩。打造四季红叶,3000亩巫山红叶博览园加快建设,使三峡红叶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大力加强空气环境治理,整治黄标车、扬尘、油烟等污染,淘汰水泥生产等落后产能,推广天然气应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50天以上,使蓝天碧水常在、神女容颜永驻。

重庆日报:如何运用好绿色发展的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 体现本地优势和特色

唱响生态产业“四季歌”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