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缕清风吹向全国两会(2)
比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在大湾区金融蓝图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对大湾区其他区域,比如深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深圳前海设立分支机构。
在两会现场,证券时报记者还感受到澳门地区积极融入大湾区金融建设的热情。张宗真就提议,鼓励澳门发展特色金融产业,从内地的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二次交易入手,成立澳门债券交易所,让国内发行的各种债券在澳门二次交易,推动澳门资本参股内地城市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改制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金海集团董事长梁华则表示,“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不同,澳门主要发展特色金融业”,他建议发挥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密切的优势,加快建设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的金融合作服务,助力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区。
整体来说,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除此以外,还要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
伴随粤港澳金融合作的深入推进和积极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认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套利、跨境金融风险交叉传染、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等金融风险隐患也将随之出现,然而,目前粤港澳之间尚未建立紧密的、常态化的监管协调机制,不利于共同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
据了解,截至2018年末,粤港澳金融机构互设的分支机构已超过200家,且广东省部分金融机构通过在港澳新设或收购金融机构,获取金融“全牌照”,出现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由于粤港澳之间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跨境互设金融机构以及混业经营形成趋势,可能引发监管套利等许多新问题。
又比如,近年来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开立证券账户参与港股投资等活动进一步活跃。然而,跨境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存在监管主体不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等风险。而由于粤港澳间的贸易往来、资金流通日益频繁,异常资金通过港澳跨境转移的情况也增多,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难度。
对此,王景武建议开展大湾区金融综合监管机制创新试点,建立粤港澳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粤港澳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的监管,同时,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机制,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维护大湾区金融市场稳定。
白鹤祥也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协调和金融监管创新三大方面提出建议。他建议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跨城市、跨领域的地方金融监管合作。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金融创新,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比如,探索建立全国性跨境反欺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及反逃税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合作机制,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检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产业千帆竞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业打基础,今年两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和委员们自然成为被追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