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缕清风吹向全国两会(3)
Wind数据显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共有1800余家。其中,注册地在大湾区内的A股上市公司共526家,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有456家。包括格力、美的、中国平安、万科、恒大、顺丰、比亚迪、广汽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系统完善,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
整体来看,在产业方面,大湾区规划纲要对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着墨较多。一是优化制造业布局,二是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比如,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另外,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在这方面,已有企业先行一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今年递交的一份提案即有关加快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据了解,碧桂园计划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至少800亿元,将机器人更广泛地运用到建筑业、社区服务、生活起居等各类场景当中。
除了机器人产业以外,碧桂园在2016年就开始进行产城融合的布局。碧桂园目前已在大湾区打造了潼湖科技小镇、思科(广州)智慧城、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顺德机器人谷、深圳机器人产业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数个标杆产城项目,并与思科公司、富士康、清华大学、中科院综合研究中心、Engie、科大讯飞、麻省理工全球产业联盟等大批龙头企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产城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上市房企禹洲地产董事局主席林龙安也对记者表示,禹州已全面布局大湾区,包括深圳、珠海、惠州、佛山、中山均有项目落地,未来大湾区将成为禹洲地产业绩的第二个来源地、贡献地,预计未来大湾区的业绩贡献会达到20%左右。
两会期间,还有不少代表和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欲在大湾区产业集群中“卡位”抢先机。
比如张宗真提议,澳门可以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会展会议、高端医疗,大力推动横琴自由港建设。梁华则表示澳门应加快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和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同时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澳门生活园区等,推进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
而在今年两会广东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姚奕生也表态,2019年珠海要推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新注册40家企业,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新入驻30个澳门团队。
整体来说,在今年广东团开放日上,从广深珠三市市长的发言来看,各地已有较为成型的落地思路。
比如,广州将探索推进穗港澳三地的单一窗口系统对接合作,推进与港澳在法律、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谋划打造穗港澳国际健康产业城等项目。深圳则规划了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珠海则要争取促成中科院智能超算中心、澳门大学科技研究院落户,澳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分部,并加强珠海与港澳高端产业合作。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盛世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萧志伟所说,粤港澳三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互补性强,这是建设大湾区的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生态未来既有更紧密的合作,也有差异化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