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2)
另一个方案则建议,把扶贫预算增加至100万元,帮助村民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能力,争取让每家每户都能有稳定收入……只是这样做,需要师里重新研究更改预算。
找准方向,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前提。究竟采用哪个方案,该师党委一班人一度意见不统一,但很快形成共识:“举棋不定时,多和上级精准扶贫思路对对表。”
“帮助乡亲们摘掉贫困的帽子,首先要让他们觉得生活有希望。”师党委认为,部队扶贫不能简单地走形式、完成任务,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输血”不“造血”,贫困户只是暂时性脱贫。于是,他们重新拟制预算,最终经师党委会研究一致通过。
经费很快批了下来,他们再次面临抉择:该选择什么产业项目?该师领导深知,搞扶贫产业一点不能含糊,只有科学合理确定产业项目,让家家户户都受益,乡亲们脱贫信心才能足。
为此,该师领导带领师秘群科赴下西岗村60余次,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与专家一起实地论证。他们走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先后“过滤”掉了好几个不适合下西岗村开发的项目——开办绿色生态园,远离城市,交通不便,难以实现盈利;种中草药,村土地地块小,难以形成规模……
通过反复论证,2016年底,他们先是确定了“养鸡、食用菌种植”两个规模化产业;随后,又确定了建设特色猪、肉鹅养殖场等项目。
就这样,一片大山之中,一群人开始为摆脱贫困奋勇倾力,开拓祖辈前所未有的生活。
几个月后,上级派人检查对口扶贫援建工作,一位领导坦言:“这几个扶贫产业不是最热闹、最好看的,却最符合当地实际。”
官兵邀请种植专家指导蔬菜种植技术。卜瑞鑫摄
贫困村发展产业艰辛,再难我们都要憋足一口气
尽管规模产业项目定下来了,但接下来的每一步工作做起来仍很不容易。
土地征用,需要一家一户做工作,丈量土地面积、核查树木数量、商量赔偿金额;村产业园建好后,要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需协调水利局、电业局、交通局、电信局……
一番努力后,总算把鸡舍、食用菌大棚建好了,“致富带头人”也选好了,甚至连小鸡、食用菌原料等都买好了,更大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啥?鸡死了200多只?”
“致富带头人”王美云承包养鸡场一个月后,就给师领导打来电话。接到电话后,他们第一时间协调原平市卫生局、畜牧局等单位的人员,一起赶到养鸡场帮助解决问题。
听说是鸡瘟,想起自己这一个月没日没夜地在养鸡场忙活,王美云难过地哭了:“养鸡场投入这么大,别再继续赔了。”听罢这话,一旁的师政治工作部主任郑广斌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安慰道:“第一次养鸡,难免经验不足,咱们再想办法。”
从那以后,郑广斌经常带着畜牧局的专家来到村里,给王美云讲解家禽养殖、疾病预防等技术,了解鸡群的生长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过去了,王美云的养鸡场有了起色。
下西岗村的乡亲们文化水平不高,解决企业经营难题能力有限。每次遇到棘手事,乡亲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预备役师官兵——村产业园停水、停电,给官兵们打电话求助;鸡蛋卖不出去,请官兵们帮着找销路;香菇长势不好,让官兵们帮忙聘请技术人员……
“贫困村发展产业过程异常艰辛,再难我们都要憋足一口气,一定帮乡亲们搞成。”在一次党委会上,郑广斌这样说。
然而,如何才能盘活村里的产业资源呢?该师领导经过协商,先是引入原平市某龙头企业定点指导村产业园,帮着村里建起电商销售平台;又从河南省请来香菇种植、家禽养殖专家,传授标准化、规模化技术……市场很快打开。
一次,村里搞特色猪养殖场的老王找到官兵诉苦:生猪销路不畅。郑广斌第二天就联系协调预编企业单位,定点采购生猪;还派了熟悉腊肉熏肉制作的炊事员,帮助养殖场进行猪肉深加工。每到周末,郑广斌就带人奔走于养殖场和地方企业,错过营区饭点是家常便饭。“只要乡亲们能致富,自己累点也值得。”郑广斌笑着说。
为贫困户“造血”,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村里产业园越办越好,收益年年增长。到了年底产业分红时,对于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乡亲们格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