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官兵定点帮扶:发展规模产业形成“造血(3)
为了避免矛盾,师里组织人员配合村委会,实地考察38户贫困户,建议根据每户的贫困程度分为“严重贫困、一般贫困和其它”三个标准,并分别对应分红“8000元、7000元和1000元”,并将分红情况进行公示……这样一来,乡亲们纷纷点头称赞。
让贫困户脱贫不难,难的是不再返贫
在预备役师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去年初,下西岗村的乡亲们全部实现了脱贫。
“脱贫只是第一阶段目标,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官兵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要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里。”
郑广斌调研走访时发现,尽管有了“分红收入”,一些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并没有得到太大改观。村民王明权家是下西岗村的“严重贫困户”,走进他家,只见屋内杂乱不堪、窗户是纸糊的……这一幕,让郑广斌特别揪心。
去年3月,在郑广斌建议下,师里派人挨家为包括王明权家在内的贫困户整修房屋。乡亲们住进了整洁明亮的房子,心里别提多亮堂了。
让贫困户脱贫不难,难的是不再返贫。任何一种重大疾病,都可能让一个家庭“因病返贫”。
“村民平时不体检,有时为了省钱,小病也能拖成大病。”为此,师里想方设法协调预编单位、原平市安康医院,定期到村里组织体检,为贫困户送医送药,并减免他们一部分住院费;探索建立村民体检免费,急病包接包送、村民半价用药等机制。
村民王明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和妻子先后住院3次,花费3万多元,自己没掏一分钱。“省下的钱,我们今年都用到大棚种植上。”他笑着说。
那天,师里拉练经过下西岗村,官兵埋锅做饭,请村民一起吃饭。聊天中,官兵们得知,村里有个孤苦伶仃的“五保户”,已经70岁的老人,身体有伤残,身边又无人照顾,常常吃不上饭。
师党委一班人深受触动,决定建起下西岗村“爱心食堂”。从此下西岗村包括那位“五保户”在内的6位年迈的孤寡老人,一日三餐都可在“爱心食堂”免费吃饭了。
为确保脱贫不漏一人,师里想了不少办法:每名党委常委“1对1”帮扶一户“严重贫困户”,每名干部帮扶一户“一般贫困户”;逢年过节,到对口帮扶的村民家中走访慰问。去年中秋节前,师党委常委各自带着家人,来到对口帮扶的贫困户家中,送去食物和生活用品,整洁的小院里不时传出欢笑声……
官兵们的满腔热忱,换来了下西岗村乡亲们的殷殷深情。6位在“爱心食堂”就餐的老人,还托人写了一封信寄给官兵:“日子变甜了,生活变好了……”
如今,除了部队帮扶的产业外,不少乡亲自发行动起来,做酒枣、做辣椒酱、养鸽子。
“家里房子漂漂亮亮的,村里也有了产业,我打算留在家里,不愁挣不到钱。”对以后的生活,村民王明权觉得很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