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医药文化提升至国家战略 让中国人享有全世(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将中医药文化提升至国家战略 让中国人享有全世(2)

2019-03-15 14:47 作者:admin

蔡昌晋的家乡是浙江省乐青市芙蓉镇,父亲蔡贞德几乎无人不晓。芙蓉镇是革命老区,也是闻名全国的“钻头之乡”,头功应属于我父亲。父亲16岁就赴上海一家工具厂做学徒。由于天资聪明,工作勤奋,又加上机械制造理工科知识基础较好,很快便掌握了这门技术,并成为工具行业的专家,曾先后担任哈尔滨、成都量具刃具的工程师,也是新中国量具工业的局域奠基人。

不管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以后,父亲一直恋着家乡,想着为家乡人民谋福祉。特别是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回到故乡,凭借一己之力,帮助家乡把濒临倒闭的农机厂改建成乐青市工具厂,后来又经父亲牵线搭桥,乐青市工具厂与成都市工具研究所组成联营厂,相继开发了电锤钻头系列和其他各种钻头。从此,芙蓉镇合金钻头生产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最终形成全国最大的钻头生产基地,发展了日后举世闻名的钻头产业,芙蓉镇被誉为“中国钻头之乡”,父亲也被当地誉为“钻头之父”,当地政府还专门为父亲树立了功德碑。对此,乐青日报以《蔡贞德: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蔡昌晋的父亲浓厚的热爱祖国、回报家乡情怀,时刻激励着他。家里兄妹5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长大成人后父亲对他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受父亲的影响,蔡昌晋自幼养成的报国情怀也始终在心中奔涌。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蔡昌晋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却因“文化大革命”而辍学,初中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市供电局工作,成为一名外线电工。当时,全国掀起全民学雷锋热潮,由于工作的地方缺乏医生,他便主动申请担任了班组的卫生员,主要给受伤或生病的同事配送药物,做一些简单的外伤处理等。这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让他在实践中初步认识了医学。

蔡昌晋真正与中医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一位同事受了重伤,当地没有条件治疗,单位派他护送这位同事去上海的一家医院医治。在医院里护理同事的过程中,他看到医生用针灸为病人治疗疾病,效果明显。没想到一根小小的银针竟能治疗各种疾病,而且还不用口服或肌肉注射药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对奇妙的针灸疗法产生了极大兴趣,觉得针灸疗法行医方便,又没有成本。当时就想,架线工主要从事野外工作,沿线没有医院和诊所,如果能掌握了这门技术并把带回工作岗位,既能为同事治病,还能为当地及沿线的老百姓服务。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离开供电局去学医,那是丢金碗拿起土碗,别人都说蔡昌晋是“瓜娃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另外,那时候父亲还是摘帽管制分子,四个姊妹因父亲的原因全下农村。在这种情况下,要走这行医条路,哪怕是一个内行人都十分艰难,更别说他一个外行初中生了。可以说,他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而且破釜沉舟,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执着的蔡昌晋想办法以各种方式接近医生,以一种非常鲜明的方式向医生表达学习针灸的决心。后来,他用诚意和行动打动了这名医生,就把针灸的基本要领传授给了他。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刚开始蔡昌晋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感受插、捻、转等行针感觉。回到成都后,就把学到的针灸术运用于实践中,先是家人、亲戚和朋友,有时野外作业的同事生病后没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时,也尝试着给同事做针灸治疗。随着治愈病例的逐渐增多,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成为小有名气的针灸医生。

随着上门求医人数的增加,接触的病例也越来越多,蔡昌晋越发感到单纯用针灸方式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他就又开始萌生学习中医的念头。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越发着迷。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精髓,服务人民造福百姓,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梦想开始在心里生根发芽。但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有无数技法、药方需要学习掌握,于是决定自学中医。

虽说当时因西医当道,中医遭西医科学化的打压比较厉害,致使中医寸步难行。但中医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西医才一两百年,蔡昌晋始终坚信中医的价值,并下定决心深入学习研究中医,并把中西医结合起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