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卖身”妖股全通教育,背后一个资本迷局(3)
如果真的被全通教育掐准了牛市节点,那么至少对股民来说是喜闻乐见的,至于吴晓波老师是不是最后一个出走的财经作家,估计不会再有人发出类似感慨。
毕竟加仓才是牛市最好的动作,矫情不是。
值得注意的是,昨晚小财女还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南北船”合并风声再起 造船业已接近周期底部】不久前,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谈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问题时指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造船等领域的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海工设备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随后,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3月14日到访中船集团,并与中船集团董事长雷凡培举行座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扩大合作范围、促进优势互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证券时报)
题材炒作的风悄悄吹过,是不是颇有15年牛市的味道?
或许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言,“当‘题材’如小飞侠般地降临股市之时,必是投机与泡沫并生的野蛮时刻。”
日后来看,这个股市的表现,不但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关系,甚至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也没有关系。所谓的交易复苏,其实都来自政策松绑的效应,以及监管当局对“新庄家”们的刻意宽容,而不是结构优化的结果。它是一个被行政权力严重操控的资本市场,它的标配不是价值挖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是“人民日报社论+壳资源+并购题材+国企利益”。那些连涨10个乃至20多个涨停板的公司无一不得益于“题材”。而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当“题材”如小飞侠般地降临股市之时,必是投机与泡沫并生的野蛮时刻。——摘自《水大鱼大》一书“文人的理想终究免不了赚大钱的诱惑。”某知名财经大v对小财女表示。全通教育的这则公告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答案大抵也在吴晓波身上,中国历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自古文人皆清高,与“铜臭味”不沾边,因而被嘲笑为“穷酸”。尽管这是一个人人都不再羞于“谈钱”的时代,但是看到文人中的佼佼者也选择投身股市,难免感慨。
尤其是,曾对股市发出如下感慨的吴晓波。
理智——如果它还真的存在的话,已经在涨停板面前彻底晕厥倒地。这应该是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某篇报道引用了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的话,他宣布自己已放弃用大脑思考,“我决定向市场投降。在资本市场,钱是最聪明的,我们做的只是尊重市场,因此,就是‘无脑买入’,也要硬着头皮买进!对于所有的投资人来说,非理性地拥抱泡沫,也许真的是眼下最理性的经济行动”。——摘自《水大鱼大》一书。
收购自媒体是上市公司的好生意吗?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至少有包括利欧股份(002131)、瀚叶股份、骅威文化在内的三家上市公司因为收购自媒体“名声大噪”。
2018年6月,瀚叶股份宣布要以超过30亿元的价格,收购微信公众号运营商量子云。
当时的公告显示,量子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共 981个,涵盖了情感、生活、 时尚、亲子、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粉丝数量合计超过 2.4亿。
量子云2016年营业收入为1.3亿元,净利润8713万元,2017年度营业收入为2.3亿元,净利润为1.53亿元。
2018年9月,利欧股份发布公告称,拟斥资23.4亿收购新媒体公司苏州梦嘉75%的股权,苏州梦嘉也慷慨承诺三年净利润合计不低于10.7亿元。
截至2018年8月31日,苏州梦嘉共运营4825个公众号,对应的订阅用户数之和为2.8亿。
同样是在9月,骅威文化曾披露一份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称,拟作价15亿元,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杭州旭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航网络)100%股权。旭航网络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内容营销公司,主要依托微信社交平台。
根据预案,该公司拥有多领域、多区域微信公众号组成的自媒体矩阵。盈利模式则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广告”,“每篇软文收取2万元-3万元。”
无一例外,彼时这三起“骇人听闻”的天价收购自媒体除了引发外界关于“自媒体”真有真么值钱”的疑问之外,还引发了监管部门关于估值合理性、盈利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问询。
于是这些以失利告终的的收购,看起来并不是门万无一失的好生意,所以小财女不禁想问,这次吴秀波的“卖身”,真的会那么顺利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女记者部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