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访谈实录】揭秘“保健食品” 话说“科学保健”(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3·15”访谈实录】揭秘“保健食品” 话说“科学保健”(2)

2019-03-18 17:17 作者:admin

饶忠明:保健是指保持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中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成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中国医学中很多养生保健的观念和现代生命学相似,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书画、气功等,除针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个人操作,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记者:很多保健食品,都会说吃了会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的吃了还能够保持年轻态、清洁肠胃等,那么这些东西真的具备这么神奇的功能吗?

饶忠明:中医保健是个中医医学的一个分支,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中药治疗保健、针灸、按摩、中医食疗等。中医保健是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的内容不能像西医那样定量分析,中医一般的治疗都是在定性层次上。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是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中医保健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古典名著《黄帝内经》为这方面的专著!

记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保健就是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态,在我们还没有发生疾病之前就将病痛解除掉。请昭通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陈果给我们谈谈保健与治未病这个问题?

陈果:好的。《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皆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治未病”思想启蒙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把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萌芽中的治未病理念,是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是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前人影响下,后世诸多著名医生都非常注意预防为主,这种养生防病观贯穿于中医学发展过程的数千年历史,成为中国医学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治未病”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并且密切注意干预病变发生的趋势、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采用的保健方法,掌握疾病转归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提升,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无论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或欲病施治、防微杜渐,还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及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其核心是无病早防,欲病早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逐渐深入。预防疾病的发生,逐渐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重视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待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着“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而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代谢紊乱等现代病种已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

以自我保健为中心的养生法则告诉我们: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是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可以说“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治未病中有一个重要的体系就是中医体质辨识,运用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病相关、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和中医调理方案,进而实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目标。“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值得我们每个医疗机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去传承、发扬。

记者:余科长,现在市面上那么多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我们怎么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打着幌子骗人的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