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行动”后,保健品行业会更好吗?(3)
“其实,目前在中国的拿牌直销企业,几乎都给直销员多层次的团队计酬,只不过方法比较巧妙。但如果一个行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违规,那么是不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相关的管理文件出现了问题呢?”董伊人认为,直销和传销真正的区分,应该在于是否有产品,销售产品的目的是否单纯,“如果一家直销企业实实在在以产品销售为导向,重视产品和消费者体验,那么这家公司无论是否有牌照,都是没有问题的。”
在他看来,直销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直销人员可以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沟通和体验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化妆品和保健品的行业中特别适用。如果客户对这个产品感兴趣,那么他也可以角色转换,成为推广这个产品的人,“当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能鼓励销售人员投入很大一笔钱来做这个生意,如果一家企业,通过夸大宣传的方式,给他一种一夜暴富的期许,或者鼓励他以发展下线、拉人头,那么这家企业就是有问题的。”
“其实直销的原理和机制在我们当下应用是很广泛的。”董伊人向记者提到,现在流行的社交电商,有些网红KOL(关键意见领袖)会在自己的直播/视频下方添加一个商品的购物链接,其中有一些链接是包含提成性质的,“如果消费者用了觉得好,他也可以生成这样的链接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这就是直销原理应用在生活中的案例。”
行动即将收官,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成共识
直销本无好坏,那么对其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董伊人看来,对于直销行业的百日行动,一定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得更为健康。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则是之后的重点。
事实上,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已成共识。
从长远角度看,要真正实现保健品市场的“风清气正”,还需要从长计议,多在机制、制度方面发力,建立一个有执行力保障的有效监管系统。有专家提出,目前保健品直销行业的“病”并不是发现不了、治不了。只要监管随时保持警醒,相关问题并不难查处。
“就行业现状看,对于保健品直销业的治理,重点还是应该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牌照发放与常规监管的关系。直销产品的备案、审批,应该有更高、更严的执行标准。此外,直销牌照的发放问题上,既要探索直销牌照的退出机制,也有必要强化审批权与监管权的对接。”
对此,相关部门也在赴各地开展督导工作时多次表态:要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不搞运动式执法,要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因此,希望重拳出击之后,保健品市场能够真正实现善治。
3月11日上午,张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再次回应了关于保健品宣传的问题。他说,保健品宣传效果的欺骗性比较大,整治工作取证难、认定难,整治起来难度比较大。“百日整治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但“我想不应该局限于百日,必须长期进行,同时要加强科普宣传,要改革现在的保健品注册制度,更多由企业自我声明、自我承诺,实事求是”。
在张茅看来,将来的改革目标就是扩大企业自我声明的范围。比如保健食品到底有什么好处,由市场、由消费者来检验,减少政府对此的鉴定。至于其他用品,比如说保健鞋垫怎么个保健法,我们也说不清楚,所以这样的宣传,以后要从《广告法》、从各个方面来进行严格限制,必须要依法宣传,不能夸大。
对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危害要依法进行惩处,同时特别要加强科普宣传,使消费者正确认识,这样使得我们保健市场或者保健品能够真正名副其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