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研究(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正文

在京高校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研究(3)

2019-03-19 16:00 作者:admin

本研究通过心理学研究方法PAC分析,探讨了在京高校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聚类分析的树状图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体验历史悠久的北京文化以及新兴互联网产业下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对相关独特饮食、消费观念以及社会现象表现出了消极态度。结合研究结果,在今后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开展有效的跨文化适应教育,引导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京留学生活。先前研究结果证实,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的多个层面都容易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先前研究却没有提出相关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推测,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很多问题,大都是受到其根深蒂固的本国文化影响所致。因此,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留学生站在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理解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注重引导留学生不要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视为看待异国文化的“正确评判标准”,要学会通过对比,发现异国文化的形成原因,养成一种积极适应异国文化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加强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在讲授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时候,既要培养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有意识地引导留学生以一种积极适应的态度来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课下中国学生的引导作用。加强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交流,让双方在交流中加深对彼此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理解。当然,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也需要我们注重提高中国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发挥中国学生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教育中的作用。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我们要能够及时发现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关注留学生的学习愿望,建设高效合理的中国式课堂教学模式。先前研究结果指出,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预期还是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留学生希望增加相应课程的课时,充实在京的学习生活。因此,今后可以对留学生在京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一方面,了解留学生的留学目的,重点掌握在京高校留学生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了解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导致问题出现的相关原因进行探究。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留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科学调整教学大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还可以对国外高校留学生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国外一流大学在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的具体措施,并分析相关措施的实施背景。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建设高效合理的中国式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三是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资源,消减留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北京在留学生心中的城市魅力。先前研究结果指出,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留学目标城市的形象魅力是影响留学生选择意向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留学前因本国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导致留学生对中国产生片面认知。而且,留学前就开始关注的空气问题,成为在京留学生活的关注焦点,并引发了留学生较为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北京形象宣传,向留学生展示北京的城市魅力,提高北京作为国际学生选择留学目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研究分析结果看,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量消减空气污染以及交通拥挤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让留学生将负面情绪带回自己的国家,以致影响到将来打算留学北京的国际学生。如第一条建议里提到的,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以及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留学生对中国的高铁、网络支付等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深有感触。可以将这些科技发展的要素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各种交流、体验活动,让留学生切实感受到北京的魅力。通过留学生讲述自己在京的留学经历,让更多的国际学生了解北京,提高北京在国际社会上的魅力值。

结语

可以预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北京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将会持续上升。如何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培养什么样的外国留学生人才,将是留学教育工作今后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因篇幅所限,仅对1名在京高校留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比较来自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留学状况,更加全面地考察在京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为北京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建言献策。(作者:费晓东,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京留学生学习生活状态调查与成功留学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7JYC0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内藤哲雄.PAC分析操作方法入门(修订版):赋予“个体”数据科学性的新方法[M].京都:中西屋出版,2002.

[2]孟令东,杨晓平,范静波.北京留学形象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学生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8(7):79-83.

《北京教育》杂志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