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改革 击水中流敢为先(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减肥健身 > 正文

重组改革 击水中流敢为先(2)

2019-03-21 12:10 作者:admin

  ———开拓发展空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业务涉及40个国家和地区,核电业务在南非、土耳其等国“落地”在望。国家电投成为核电“走出去”的又一支生力军。

  ———转换发展动能。强化太阳能发电优势,优化风电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优质水电,清洁能源比重达44.68%,遥遥领先于国内同类发电企业。积极培育综合智慧能源、配售电和电站服务业等电力新业务、新业态,打造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充分掌握重组规律,巧妙把握重组机遇,重组的巨大效应随之迸发。国家电投具备了合理的业务架构,广阔的发展空间,多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拉动力,实现了企业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显著提升。重组成效不负国家期待。

  刀刃向内 锤炼强大发展机体

  因改革而生的国家电投,洋溢着改革的精神与气质。新一轮国企改革风帆正劲,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亦成为国家电投先行先试的关键所在。

  同时,重组后的国家电投拥有巨大的资产体量和空前广泛的业务范围,急需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控模式与管理体系,形成适应电力市场新竞争环境的运行机制。改革的内部需求与外部环境不谋而合。

  按照建设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方向,国家电投以建设战略管控型总部为抓手,完善以战略型管控为主的集团管控模式、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体系,实施总部职能转型和机构改革,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变革大刀阔斧,风起云涌。

  2016年1月26日,国家电投第一届董事会成立,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同时落实以股权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有效支撑集团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董事长、总经理亲自挂帅“压减”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压减”方案,旨在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单位,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集团总部取消部门内部处级机构,建立产业协同部。总部部门数量由36个减少为17个,人员由400余人减少为260余人。

  通过做好“管好”与“放活”的平衡,国家电投总部与二级单位权责界面更加明晰。连续出台两版总部权力清单(A版、B版),明确和强化总部“战略、评价、激励、监督、服务”五大职能,赋予二级单位投资、发展、人事等更大自主权。

  管控体系的优化,催生出精干高效、职能明确的国家电投集团总部和双向沟通顺畅的两级公司治理体系。

  以优化管控模式和业务布局为基石,针对干部员工队伍,既重激励又有约束的关键领域三项制度改革也如火如荼。建立业绩考核制度,突出效益关键指标;推进落实职业“双通道”,完善职务职级相结合的领导人员管理体系;开展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试点……改革充分激发着干部员工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

  改革有破有立,责任有依有据,权力有收有放。在重组调整中刀刃向内,自我锤炼,一个管控模式清晰、组织架构科学、管理要素活力充分激发的现代国有企业卓然立于眼前。

  提质增效 助推发展行稳致远

  以改革创新为基因的国家电投,更懂得用改革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发挥国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战场与主力军作用,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在发展升级换挡且风险叠加的关口,破除积弊,做强优势,补齐短板,护航发展行稳致远。

  ———处僵治困,瘦身健体,优化资产结构,夯实资产质量,经济效益稳得住。

  制定煤电、铝业扭亏方案,关闭电解铝产能28.3万吨、氧化铝产能15万吨,停产电解铝37万吨。2016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40万吨,完成9户“僵尸企业”的处置、4户特困企业的治理,对纳入处僵治困范围的12家企业实施了清产核资,核减权益134亿元,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剥离办社会职能,研究解决集团下属企业所办的6家教育机构、21家医疗机构、33家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机构的剥离移交问题。制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总体工作方案》,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104个“三供一业”项目的分离移交工作。

  “去过剩产能、去亏损企业、去低效无效资产”的系列举措使企业轻装瘦身,实现了发展活力的吐故纳新。新动力板块利润大幅度增长,煤炭等传统板块大幅度减亏,财务费用大幅度下降,企业发展化逆势为弯道,稳住了经济效益。2015年,国家电投获国资委“保增长”一等奖。

  ———内外双轮驱动,加强资本运作,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取得实效,经营质量稳提升。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