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援疆: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2)
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全院医护人员提起江西省援疆医生的“组团式”帮扶,都会竖起大拇指。去年江西援疆医生陈仁华博士在医院实施“心”行动计划,一年来已成功开展心脏手术65台。其中开展的南疆第一例心脏射频消融日间手术,患者从入院到术后出院,前后不到24小时,手术水平全疆领先。
据了解,自2017年开展“组团式”援疆以来,江西医疗援疆医生尽心尽力为阿克陶县当地医护人员“传经送宝”。他们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一对一带徒20名,培养当地医生。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534项,打造了妇产科、心内科等7个重点科室,修订完善18项制度,医院从管理到业务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江西提出并构建了对州、县、乡全方位立体式医疗卫生人才帮扶新模式,即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医医院、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帮扶。
江西省卫计委制定了对口帮扶克州中医医院三年规划,自2018年5月起至2021年1月,从全省三级中医医院选派6批次48名优秀医生,每批次8人、6个月时间,到州中医医院长期坐诊,进行临床诊疗、教学培训、重点专科建设等技术援助活动。此举旨在培养克州中医药医疗人才,并将江西中医药优势和先进技术辐射到克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江西省派出了优秀援疆医生奔赴县、乡镇,还在县人民医院开设了“赣医大讲堂”,请援疆医生和省内医疗卫生专家对全县医务人员开展培训。目前共举办大讲堂25期,培训医务人员1350人次。同期,江西医疗援疆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已有6名江西医学博士到县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帮教,加强了县医院呼吸内科和泌尿内科的建设;江西省眼科专家组成的“光明”医疗队,深入阿克陶县乡镇开展白内障患者筛查,2017年筛查出白内障患者846人,411人得到免费手术、重见光明……
除了人才、技术、管理的帮扶,江西医疗援疆还格外注重阿克陶县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江西省安排的8400万元卫生援疆资金中,基础设施建设就达6700万元,覆盖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就医环境。
福建援疆: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新疆经济报记者骆晓华
献鲜花、鞠躬拜师、合影、师徒表决心……10月24日,呼图壁县中医院为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再上新台阶,举行了5名福建援疆专家传承带教15名弟子的拜师仪式。
拜师后,5名福建援疆专家将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形式,向15名弟子传授业务指导、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操作示教、病案分析等多个方面知识,为当地中医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筛选专业基础好、具有培养潜力的医务人员作为跟师学员是福建省开展医疗援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福建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一带多”的培养方式,发现和培养受援医院骨干人才,协助医院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据了解,在福建援疆专家的帮扶下,目前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已成立以6名援疆专家命名的工作室,从医院临床科室选拔24名中青年骨干与其结成“师带徒帮带对子”,进行手把手的带教。该院从一个一级中医医院,发展成为具有14个中医特色科室的二级中医医院。
“十三五”以来,福建省卫生系统选派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24名,派遣医疗队12批次88人次。支医队员开展各类讲座、培训1196次,受众达19078人次,开展各类手术4439台次,接诊人数71966人次。还深入乡村、牧区开展义诊258次、发放宣传资料、赠送药品等。支医队员开展的153项新技术,其中有1项新技术填补了自治区技术空白,有73项新技术填补了昌吉州技术空白。
“结合福建卫生智力援疆‘双一百’人员选派项目,今后将进一步推进‘带徒制’结对带教模式,赴福建进修学习的名额将优先考虑受援地的学科发展需求,为当地医院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福建省还从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十三五”以来,安排卫生对口援疆资金40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3500元,援疆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24926平方米;安排500万元资金建设老年医养康复中心等,提升受援地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江苏援疆:“传帮带”培养骨干力量
□新疆经济报记者何玲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结合受援地区医疗卫生实际,精准实施对口帮扶措施,加大项目、资金、管理、技术、科研和人才支援力度,精心打造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品牌,逐步构建起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口援疆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