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大学生每月多少钱才够花(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正文

在杭大学生每月多少钱才够花(2)

2019-03-27 05:36 作者:admin

王凯涛超支则是在去年11月,他们寝室4个人都是11月过生日,那个月他超支了500元用于请客吃饭,用了借呗,没向父母要钱。同样,浙江财经大学大二宣思帆同学超支也是因为请客吃饭。“很多人去AA制,和舍友或关系好的同学会轮流请客,每个月聚2~3次,人均100~300元不等。”宣思帆说。

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送礼、聚餐、请客等)、衣物服饰、美妆、旅游、电子数码、专业学习、校外培训等支出是超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不仅在大学生消费中占大头,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长。此外,在超支后,59.7%的同学会选择借助花呗等平台,占比最高,有47.22%的同学会选择找父母“借”。

王凯涛虽然属于有多少花多少的类型,但却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在了哪里。调查显示,在1378名同学中,完全没有理财观念的同学不多,但理财观念较强的同学也不多。制定完善用钱计划的仅52人,大多数都是一边花一边打算,还有104人想花就花。完全不记账的有444人,每天记账的有312人,其他基本都是想起来或者有大额支出时才记。

◎生活费来源

超支了就向父母要求增加生活费 65.09%家长表示有需求就会增加

超支的最大原因,从调查看或许和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费管控不严格有关系。65.09%家长只要孩子有需求就会增加生活费,而只有5.66%的家长很严格,不额外给孩子生活费,

“每个月差不多花费四五千元,我妈看到卡里余额少了,就会给我打钱,也不问我用来干吗的。”浙江农林大学大三的余同学说,一般和同学出去吃饭都他请客,出去玩他买单。“我就是觉得这些钱无所谓的,大学了还不能好好玩一玩吗?”

浙江传媒学院大三的钱同学也算“高消费人群”,最高时一个月花了1万多元。“从小家里不管我,只要我要钱就给,周末约朋友去市区玩,偶尔喝个酒蹦个迪,开销总是大一些。”钱同学说,他大一时试过最少一个月能花多少钱,答案是700元。“整天窝在寝室不出门,吃食堂,就只要这么一点钱,但我干吗要过得这么苦呢?”钱同学说。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家长的管控不严格,部分学生除了对于专业用具或其他对学习有帮助的支出外,因为攀比和从众心理而要求加生活费,如男生想买一部苹果手机、一双AJ球鞋等请求增加生活费,女生中也有因购买化妆品和服装希望增加生活费的。

35.85%的人会选择自己赚钱 年级越高父母提供的比例越低

当然,也有生活费不是都从父母那直接索取的。浙江财经大学大三会计专业的黄同学在校月消费基本在1000元以下,黄同学的父母生活费管控较严格,只在有学习等特殊需求才会给,黄同学本人也是秉持着“能省则省”的消费观,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坚持勤工俭学补贴平时零用钱。

“我每月生活费父母供给65%,另外35%来源于自己,其中校内勤工俭学15%、奖学金20%。”黄同学说,平时会在行政楼教室值班,收入为15元每小时,240元每月(偶尔300元),奖学金5000元到8000元不等。“父母常问钱够不够,我都说够,不够就用花呗解决。”黄同学说。

厉辉也是,虽然她常超支,但每个月勤工俭学能赚400元以上,暑假时去当暑假班的老师,一个月赚了3000元,周末也做家教,60元每小时。“没有特别的赚钱目的,只是为了体验和增加经历,有时受同学影响一起打工,他们有的做微商或当模特,月入有的能到上万元。”厉辉说。

像黄同学和厉辉一样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或做兼职的同学不在少数,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校外的家教兼职,都活跃着大学生的身影,有35.85%的大学生选择自己赚点钱。

调查发现,年级越高,父母提供的金钱占生活费比例越低。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环境已较为熟悉,有能力获取一定的兼职资源;另一方面,随着年级越高,知识与见识也随之增长,也有一定的能力胜任兼职岗位;此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和社会接触越多,也越不再好意思频繁向家里要钱。

◎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

准确自我定位 理解父母的不易 帮助树立用之有度、用之有用的消费理念

“总体而言,学生对生活费的使用有一定把控,但也有个别同学的消费观还不成熟。”中国计量大学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辅导员夏新兴说。

在夏新兴上的《大学生学习指导》课中有一个关于大学四年花费的讨论,有的同学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计算生活费时会精打细算到一日三餐的花费,一个月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也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优渥的同学,生活费在2000~3000元不等,甚至一双运动鞋就要2000多元。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