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大学生每月多少钱才够花(3)
“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消费自然不同,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自我定位,产生攀比心理,这对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发展都将成为负担。”夏新兴表示,目前网购、外卖等平台使得学生的消费渠道更快捷更便利,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让学生的消费感觉降低,学生难以良好地控制消费,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甚至会引发校园贷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为此,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会开展理性消费的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在日常的主题班会和谈心谈话中也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父母的不易,助力学生培养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农村,走进偏远地区去感受生活的艰辛和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用之有度、用之有用的消费理念,拒绝高消费和盲目攀比。
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 阻断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
“‘隐形贫困人口’已不再是社会人的专利,本应相对纯洁的校园也被伪精致和攀比消费渗透,男生迷恋AJ,女生收集全色系口红,商品崇拜正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形态。有的学生标榜独立前卫,奢侈品成为身份、品位、自我认同的密码,有的同学沉迷追星,明星“小红书”成为他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指南,殊不知这都无形中让自己陷入‘债务危机’。”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杨玉奇表示,目前有些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不能完全归咎学生本人,它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如全媒体时代,商家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低、易受暗示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又比如父母家人对孩子一味的物质满足和宠溺,让孩子养成不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学校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阻断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开展德育大讲堂或者感恩教育等活动,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原标题:在杭大学生每月多少钱才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