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算精神疾病?年轻人你怕了吗(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沉迷游戏算精神疾病?年轻人你怕了吗(3)

2019-03-28 06:02 作者:admin

从临床症状来看,游戏障碍者对游戏的渴求比一般人强烈得多,且会出现戒断反应。 “有的孩子不允许被玩游戏,他觉得不玩就不玩呗。有的孩子,不让他玩,他发脾气、砸东西,这可能就是问题的。” 何日辉认为,是否出现强烈渴求与戒断反应,是一个很核心的判断标准。

除此之外,临床研究发现,游戏障碍与正常爱好,二者在生理上也存在一些差异。2009年,陶然通过核磁研究了60个病例,发现游戏成瘾者的大脑额叶比正常人缺血8%~10%。“玩游戏只用到大脑很小的一部分。一个大脑正处于发育中的未成年人,两三年间只用大脑的某个区域,其他的区域肯定是‘不用则废’。”他说,长期沉迷游戏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等都发生了改变,大脑不同程度受损。

现在的游戏更加难以抵御

成瘾者显示出低龄化态势

在网吧上网的小学生。

如何应对上述已经出现的症状?专家认为,在游戏障碍治疗中,家长应承担主要角色。

在与游戏障碍有关的各方中,家长无疑是最为焦虑的那一群人。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从今年年初开始关注“游戏防沉溺”课题,基本每天都会接到家长反映孩子沉溺游戏的电话。她发现,只要孩子出现沉溺游戏的状况,意味着家庭矛盾已不可调和,家长完全控制不了孩子,孩子将家长视为敌人。并且,这些家长也比较盲目,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方法帮助孩子。“这些家长只有一个诉求:就是希望孩子不再玩游戏,恢复正常就好。”张晓玲说。

事实上,在对抗游戏障碍的鏖战中,家长肩负任务的重要和艰巨程度,或许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陶然说,与2008年左右相比,现在的游戏更加难以抵御,成瘾者显示出低龄化态势。原来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是15到19岁,现在是12到19岁。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收治的案例中,年龄最小的是9岁。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们察觉孩子有明显异常时,往往为时已晚。陶然及其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65%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最先出现的是青春期抑郁。一些青少年选择游戏作为发泄渠道,进而发展为游戏成瘾。他就此建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有抑郁情绪后,要帮助其进行调节。因此,家长对孩子及时的关注,有效的指引才是帮助孩子回归正轨的核心力量。

会不会加剧

网瘾不规范治疗?

2009年7月,卫生部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为由,紧急叫停各地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

将游戏障碍列入ICD-11,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之后,会不会加剧网瘾不规范治疗的现象?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认为,这个问题不会出现。ICD-11的正式施行需要各国政府在2019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批准,代表了官方的态度。有了官方的认可,各大医院在临床上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开展工作了,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学科,做更多的临床研究。

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也认为,在官方未确认符合诊断标准的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疾病之前,一些所谓的矫正机构有生存空间可以胡乱非为。游戏成瘾被确认为一种疾病之后,类似豫章书院这种机构存在的空间就会被压缩和约束。“治疗疾病必须是有相应科室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否则就是非法行医”。

“诊断标准制定出来之后,不是所谓的网瘾学校,而必须是正规合法的医院来治疗。”陶然说。对于网民的担心,专家认为网民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打游戏发展为精神疾病,不是随便玩玩就可以成瘾的,其标准是非常严格的”,陶然告诉南都记者,有了诊断标准,才可以防止过度治疗,同时也避免了延误治疗的情况发生。

以网瘾名义在矫治机构

接受矫治的未成年人中,

”70%不属于网瘾“

201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发布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报告。课题组发现,矫治机构资质混乱、管理混乱的问题突出,多数矫治机构将惩罚作为常用手段,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部分矫治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甚至提出,以网瘾名义在矫治机构接受矫治的未成年人中,70%不属于网瘾。去年,在媒体有关暴力“治疗”机构的报道中,有家长自述送孩子去“治疗”是“最后悔的决定”。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