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医生从繁重的“写论文”“填表格”中解放出来(2)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谈起我国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差距的问题,他认为,要迅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技。他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重点医院,建立远程医疗诊断中心。通过互联网建立远程医疗诊断中心,可以借助三级医院的人才,缓解基层地区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以比较低的成本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张伟在深入基层问诊调研时发现,远程医疗的整体利用率以及面向群众的普及方面仍有欠缺。特别是远程医疗业务种类在单一咨询性质的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疑难病门诊、科室对科室的远程疑难病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精神心理指导、远程临床用药指导等,她注意到,不同类型的远程医疗业务,需要的资源、时间和技术能力可能会有本质不同,但涉及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没有出台,更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严重制约了远程医疗业务的有效开展。
她建议,对远程医疗相关的收费标准予以细化,出台相应政策确定医保报销比例、利益分配等,充分调动远程医疗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凸显远程医疗系统性综合效益,让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上级医疗机构、医疗专家、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提供方,能够在远程医疗过程中,相互协同和支撑,促进会诊资源与患者的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多方共赢。
要想打破传统“一对一”“一对多”等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模式,实现平台内所有远程医疗服务业务互联互通,张伟建议国家部委层面指导各地统筹制定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规划,同时,建议财政部门加大对省、市级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的投入,吸收医疗机构、网络运营方、软件商等共同承建,实行集约化管理,争取最优费效比,保障平台高效运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3月15日 06 版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青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目录 下一篇
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最重要的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坚持预防为主,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村和社区,务必让基层群众受益”。
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留住人才,成为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让基层医生减负 用更多精力防病治病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县级公立医院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人才难以引进、人才流失、学科建设不全、专科发展水平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县级公立医院进一步发展以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瓶颈。
张伟建议,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机制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对高层次人才引进,要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开“绿色通道”,“基层公立医院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允许先入编后调整。”
与此同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限下放到区市和部分县,利用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规范诊疗行为等腾出的空间,理顺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张伟说,要给人才搭建合适的平台,所谓事业留人。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基层人才评价机制,对申报乡镇类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侧重考核评价常见病诊治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对他们的论文、科研完全可以不作要求”,将基层医务人员从为了晋升职称“搞课题,写论文”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