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医生从繁重的“写论文”“填表格”中解放出来(3)
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也谈到为基层医生减负的问题。
目前,基层医疗领域存在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各业务系统不联通、医联体内部信息不共享、服务能力弱、群众对其服务能力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吴浩表示,基层医务人员除了“看病”,还有大量应对考核的“填表”任务,一名基层医生所填表格居然多达130余种。在这样的工作量之下还要负责看病,让不少基层医生抱怨负荷太重,分身乏术。
他分析,造成填表任务繁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面对同一个患者医生可能要填好多种表格,造成大量重复劳动。
远程医疗成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技术路径
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都谈到,要用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快远程医疗服务等办法,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
“应该真正做到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级医院得到规范化的诊疗,大多数疑难病能够确诊,重大疾病和急危重症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张伟建议,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应投向基层,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和薄弱专科建设。省、市、县分别编制区域医联体建设规划,县域医共体实行内部医保打包付费方式,并组建医学检查检验中心,探索区域医疗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考核结果计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核定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分收支结余,可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提高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国各地探索建立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远程医疗平台,远程医疗已成为实现“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技术路径。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如今远程医疗在医疗服务中已经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解决了诸多医疗“痛点”。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谈起我国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差距的问题,他认为,要迅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必须运用现代科技。他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依托重点医院,建立远程医疗诊断中心。通过互联网建立远程医疗诊断中心,可以借助三级医院的人才,缓解基层地区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以比较低的成本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张伟在深入基层问诊调研时发现,远程医疗的整体利用率以及面向群众的普及方面仍有欠缺。特别是远程医疗业务种类在单一咨询性质的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疑难病门诊、科室对科室的远程疑难病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精神心理指导、远程临床用药指导等,她注意到,不同类型的远程医疗业务,需要的资源、时间和技术能力可能会有本质不同,但涉及远程医疗的收费标准没有出台,更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严重制约了远程医疗业务的有效开展。
她建议,对远程医疗相关的收费标准予以细化,出台相应政策确定医保报销比例、利益分配等,充分调动远程医疗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凸显远程医疗系统性综合效益,让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上级医疗机构、医疗专家、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与运营服务提供方,能够在远程医疗过程中,相互协同和支撑,促进会诊资源与患者的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多方共赢。
要想打破传统“一对一”“一对多”等远程医疗服务建设模式,实现平台内所有远程医疗服务业务互联互通,张伟建议国家部委层面指导各地统筹制定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发展规划,同时,建议财政部门加大对省、市级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的投入,吸收医疗机构、网络运营方、软件商等共同承建,实行集约化管理,争取最优费效比,保障平台高效运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