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3)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主任季锋博士开设的胃食管反流病公众号,目前已拥有众多的“铁杆粉丝”,成功地放大了科普的综合效应,人称胃食管反流病“网红专家”。
面对记者的采访,季锋说,当前网络和社交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上有很多健康信息是道听途说和主观杜撰的,还有一些信息逻辑混乱,甚至会片面夸大某些影响,这些存在误区和盲区的信息,轻则误导受众,重则会威胁公众的健康安全。
季锋表示,虽然我国居民对于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知晓相对较为容易,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获取途径还不通畅,人们养成健康的行为和掌握健康的技能较难,一些人要么盲目保健,要么轻视健康,这样的健康“雷区”正在影响着公众的身体健康。
“尤其在如今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度、诊断率和治疗率还较低的背景下,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诊疗和预防知识亟待进一步推广到基层社区,让广大群众尽早获益。”季锋说,特别要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真正把科学道理讲通讲明,让公众多掌握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提升国民的健康素养,让“伪科普”不攻自破,失去传播的土壤。
据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呼吸系统学科资深专家冀秀君主任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许多症状跟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等科室患者的症状非常相似,很容易造成找不准病根或进行错误的诊断,导致病情久拖不治,以致延误病情。
“我们在日常接诊中发现:来就诊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中95%都有过被误诊的经历:有误诊为慢性咽喉炎的,有误诊为支气管炎的,有误诊为过敏性哮喘的,有误诊为冠心病的,还有的被当成心理疾病患者看待。”季锋博士称,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同哮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常见病一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迄今为止,公众甚至包括很多医学工作者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还不够,尤其是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呼吸道、耳鼻咽喉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并未引起人们警觉,导致患者走错门、看错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影响更多的医生,让他们重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广大患者重返健康,汪忠镐院士团队特别制作了《喉咙像跳绳,看是谁在捣乱》《校正好变松的“阀门”》《从现在做起,远离这些致病行为习惯》《多年胸口疼痛,终于找出元凶》《别把烧心、反酸不当回事》等几十期科普视频,通过网络媒体向广大网民普及胃食管反流病基础知识,结合社区义诊和健康讲座等形式,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受到了网民及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院士团队成员们的“头条号”、微博号均吸引了数十万的忠实“粉丝”,并以每天数千粉丝的数量递增,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受益。
季锋博士说,“要彻底解决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误诊现象,当务之急是要加大专业医生的培养以及科普宣传的力度。通过科普宣传,可以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胃食管反流病,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之苦,还能给个人和国家节省大量医疗开支。”
联合打造多学科整合体系
构筑防病抗病的捍“胃”屏障
汪忠镐院士称,长期以来,胃食管反流病被视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据国际文献资料显示:此病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约为10%-20%,在美国约有1900万成年人患有此病,每年有10万人因此需要入院治疗,每年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费用达19亿美元;在我国此病的患病率为6%-10%,但因缺少专业科室及认知度不够等因素而被笼统地归入“胃病”或“胃炎”范畴,甚至被归入其他科室,导致患者一直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治疗中,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季锋博士介绍,食管和胃连接处的贲门括约肌就好比一个阀门,阀门偶尔失灵,胃酸反流进食管,食管就会马上做出反应,把反流上来的食物重新推回胃里。然而,一旦贲门括约肌闭合不紧,也就是说“阀门”变松了,胃里的东西就会经常地跑到食管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预防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戒烟戒酒、控制饮食和避免过度精神紧张、疲劳、熬夜等。
“胃食管反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在治疗上没有特效。所以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我们的首选方案是进行手术。”季锋博士说:“在我国,手术无须开腹,只需在患者腹壁上做小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用腹腔镜做手术,术后恢复时间只需2-3天,之后再配合系统的治疗,大都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