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患关系:医界仅追金逐利引公愤(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快讯 > 正文

古代医患关系:医界仅追金逐利引公愤(3)

2019-02-14 08:26 作者:admin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五中记载:(傅)青主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寺观中,令善先生者诱致, 闻病人呻吟,僧即言羁旅无力延医耳,先生即为治剂,无不应手而愈。患者要请名医治病,还需千方百计,投其所好才能得其一治。

  特权面前 神医也需自求多福

  在封建等级制下的伦理关系中,面对特权阶层,医生无异于仆人。君饮药臣先尝之,治愈疾病,可得到丰厚的赏赐、宠遇,但稍有差池,便人头落地,甚至祸及九族。这种情况下医疗决策权在患者一方,医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如何治疗,医者毫无决断权。著名医家李念莪指出医生面对权贵病患,“茫茫然朝值衙门,退候缙绅, 酬应乡党,唯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飞祸无穷,所以无日不卑躬屈节, 寝食俱废。形象地描述了处于下位的医生的惶恐之态。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记载: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则天幸灾,逞己志,潜遏绝医术,不欲其愈。及疾甚,召侍医张文仲、秦鸣鹤轸(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 若刺头出少血则愈矣”。(武)则天帘中怒曰: “此可斩,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 ”即使是正确的医疗处置, 也要冒着斩首的危险, 医生只有叩头请命, 听候发落, 由患者决定是否接受治疗方案。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载:高祖武德三年十月,唐蔚州总管高开道有矢镞在颊,召医出之, 医曰:镞深,不可出。开道怒,斩之。别召一医, 曰: 出之恐痛。又斩之。医生仅仅因指出医治中不可避免的后果而无辜送了性命。

  医患彼此信赖 药到病除

  《尸子》(清·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张子求疗背疾,谓之曰:非吾背,任君治之。竘医之即愈,必有所委,然后能有所任也。医竘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医生,医术很高明。张子患有背部疾病,在向医竘求治过程中,对医生全然信任。

  宋代的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八中载》:杨立之自广府通判归楚州,喉间生痈,既肿溃脓血流注,晓夕不止,寝食俱废,医者为之束手。后派两个儿子诚心诚意地邀请当时名医杨吉老上门诊治,经诊断(望诊为主)提出治疗方法:先吃一斤生姜,然后才能服药,否则无法治疗。患者家属具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认为喉中溃脓痛楚不能服用生姜。患者本人却对医生非常信任,吉老医术通神,其言必不妄,虽然有疑惑,仍按照医嘱服用生姜。答谢时,医生解释道:患者久居南方,多食鹧鸪,而鹧鸪喜吃半夏,积蓄到人体内导致中毒,所以服用大剂量生姜治疗。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