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希彭:从医学博士到开国少将(2)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百科 > 正文

殷希彭:从医学博士到开国少将(2)

2019-04-12 05:39 作者:admin

从一个生活富裕的知名教授,到过着艰苦生活的八路军干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紧张的行军,常常让殷希彭夜不能寐。再加上生活艰苦,殷希彭身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部经常疼痛难忍。1.78米身高的他消瘦到不到50公斤,但他从不要求任何一点特殊照顾,经常用手顶住自己的胃部忍着疼痛坚持工作。

在白求恩卫生学校创建时期,殷希彭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学校杰出代表和首功者。

在教学过程中,他综合各方面意见,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学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突出重点,适合对象”“按需施教,急用先学”“基础服务临床,临床服从战争”。

他将军医培养期确定为一年半时间,即半年时间学习基础课,半年时间学习临床课,半年时间进行实习。除保留必要的基础课外,暂时不用的课程严加筛减,凡急需的东西不仅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如火线抢救、包扎、止血、搬运、固定、防休克等,使学员理论上通,操作上精。

正是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白求恩卫生学校走出了一条适应形势发展、适应环境条件、适应教学对象、适应部队需要的务实之路,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了急需的知识。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为提高教学质量,殷希彭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改善教学设备,从无到有,逐步充实完善。

到解放战争末期,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经有了可观的规模。其中,他领导和亲自绘制的病理、组织、解剖、细菌、眼科、外科等挂图225幅,自制解剖、生理、病理标本124件,收集中、英、日、德文参考书375册。

特别是他所教授的组织学、病理学方面,拥有显微镜、病理切片机、千余张组织和病理切片等。

他与白求恩一样富有绘画天才,他们的作品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典范。同学们称赞他写的教材像印刻的一样工整,他的绘图像美术作品一样精美。

从学校教务长到副校长、校长,再到军区卫生部长,领导工作越来越多,但殷希彭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有的时候,他的授课任务比专职教员还要多。

殷希彭学识渊博,对于卫生学校的授课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然而他严格要求自己,常常夜以继日地认真备课、钻研教学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讲深讲透。学员们用“行云流水”“出神入化”来形容他的讲课艺术。

从1939年9月开学至抗战胜利,白求恩卫生学校共毕业23期,包括军医高一期,军医一至十期,调剂一至五期,护士一至五期,还有妇产科班、在职老干部进修班,毕业生人数为1300余人,为八路军培养了一大批卫生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成为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骨干力量。

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殷希彭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此,他一直努力着。入伍前他一贯只搞学术,不问政治。入伍后,他自觉地开始学习革命理论,不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还大量阅读马列著作。

1942年7月7日,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5周年纪念日,他心愿得以实现。

这一天,他和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一同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我国军事医学倾注毕生心血

殷希彭:从医学博士到开国少将

  1943年冬,殷希彭(左一)指导学员上实验课。

从参加八路军到逝世,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殷希彭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卫生工作岗位,可以说,他既是我国军事医学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亲历其间的实践者,为我国军事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解放军由过去的游击战转变为大规模运动战。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殷希彭领导卫生部迅速组建了四所大型医院,接收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

到1949年4月,直属军区卫生部领导的大型医院有5所,总共拥有1.21万张床位,加上野战部队配属医院及各二级军区医院,全区收治能力达4万余人。

除组建医院外,殷希彭提出抽调外科医生充实前方手术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