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希彭:从医学博士到开国少将(3)
他说:“仗越打越大,每次战役一打响,大批伤员下来。技术力量不足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把技术力量适当地集中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就是要扩大手术队,在人员物资上加以充实,开展第一线救治工作,不能只在后方等病人。”
于是,各医院和白求恩卫生学校抽调一部分外科专家和外科医生,充实到各个手术队,加强第一线救护力量。同时,各纵队、旅卫生部也都成立了手术队,使整个战伤救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殷希彭还为军事医学教育思想和学科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1954年5月,殷希彭就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他提出了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
在他的支持下,第一军医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由生理学教授陈定一任系主任,聘请苏联专家波波夫来校任教,主讲航空生理,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放射医学毕业生。
同时学校还调整了课程设置,在全体学生中增设战时卫生勤务和三防课程,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应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58年,殷希彭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1963年2月升任院长。当时,军事医学科学院刚刚从上海迁入北京,面临诸多挑战。
明确研究方向、选定研究重点、调整学科布局,殷希彭一上任便多方调研,反复论证,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期间,军事医学科学院相继在三防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等研究中取得突破。在这些研究中,殷希彭作为领导和专家,不但参与重大项目的筹划、论证和组织协调,还亲自参与了大量研究和试验工作。
此外,他提出“军事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就具有任务性强、综合性大的特点”“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任务,就是研究解决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的问题,为部队提供所需要卫生技术措施。”
这些思想,对于把握我国军事医学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3月,殷希彭调任总后卫生部副部长。
6年后,他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癌变。作为一位病理学教授,殷希彭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因此,手术出院后,他更加珍惜已经不多的工作时间,半年一次的定期复查被他一再推迟。
1974年10月4日,殷希彭住院检查,结果为胃癌扩散,脑弥漫转移。此后病情不断恶化,时常出现昏迷状态。
1974年12月5日2时45分,殷希彭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军事医学工作岗位。 (阎 丽)
(本文图片均翻拍于《从教授到将军》一书)
■相关
甘于奉献 淡泊名利的一生
在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殷希彭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在他的身上,有科学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有教育家仁爱为怀、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也有经受革命战争洗礼的老一代共产党员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放弃优越的大学教授生活投身革命,殷希彭一家作出了巨大牺牲。
殷希彭投身革命时,他的长子殷子刚参加了八路军,长女殷珍(原名殷紫艾)也参加了抗战工作。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年仅15岁的次子殷子毅也参加了八路军。
由于殷家多人参加抗日,遭到了日伪军的多次威胁。为了避免麻烦,殷希彭的父母和嫂子被迫分家另过,殷希彭的妻子携带幼子殷子烈逃离家乡,流落到博野、蠡县一带乞讨。
1943年3月的一天夜晚,殷子刚带领武工队夜袭阳泉车站时不幸牺牲。9月,殷子毅在神仙山反“扫荡”中牺牲。
半年时间,连失两个儿子,殷希彭内心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
在向次子殷子毅的遗体告别时,他鞠躬致哀后没有说话,流着眼泪匆匆离去。
同志们安慰他,他说:“连丧二子,为父母者,要说心里不难过那是骗人的。请同志们放心,我能挺得住。国难之中,两个儿子为国捐躯,他们光荣,我也光荣。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两个儿子牺牲的消息,殷希彭一直瞒着妻子,直到1949年5月,再也瞒不住了才向妻子从实道来,两位老人痛哭了一夜。
殷希彭在生活中严于律己、一生清廉,连平时用的信纸信封都是自己购买。
他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对子女给予任何特殊照顾。1946年白求恩卫生学校首次面向社会招生,殷希彭的大女儿在家乡执教多年,她向父亲袒露进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将来当一名军医的想法。当时,军区卫生部领导也考虑殷希彭两个儿子在抗战中牺牲,应该借此机会安排他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