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专访水滴保杨光:让80周岁的老年人也能(2)
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互联网线上的流量和用户运营的方式。刚刚也有提到,互联网触达用户的方式是相对多样的,而且更容易捕捉用户需求,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一些新的需求,或者基于互联网的场景特性进行一些产品创新,来激发用户的保险意识。这一定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已经提供了一个比较大的流量基础上,而流量也给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更好的用户运营的机会。
互联网用户运营通过不同的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够做到更精准地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举个简单例子,用户来到一个平台之后,他在选择保险的时候就会留下各式各样的消费行为数据。互联网平台在这些数据的收集上一定是比传统机构更有优势的,用户选择保险产品过程中的数据都会有相关记录而且可追溯。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对用户的个人权益也是一个更好的保障。当前的监管环境对投保用户的权益保障要求非常高,所有的销售过程需要可追溯,用户在互联网保险平台上每一步相关的操作和信息的沟通都会被严格记录,很难被销售误导。可能在线下的一些机构里面,个别人为因素会对用户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误导。同时,这些数据的积累,对互联网平台下一步能够更好的按照用户需求定制产品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3、近来有不少互联网保险平台和专业的保险公司展开深度的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在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人身险65家公司当中,共有48家企业通过自建官网展开经营,58家公司与第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其中46家公司采用官网和第三方合作“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从渠道上看,第三方平台仍然是销售主力。您认为这些保险公司在选择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时候会更看重哪些因素?
说实话这个问题由我直接来回答并不是最准确的,因为我代表的是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但我可以站在我的角度,总结一下在过去和保险公司接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他们对我们有哪些期待,以及他们主要看中的是什么。
第一、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说,需要有足够多的流量,能够产生足够多的销量。目前市面上保险中介平台可能有500多家,保险公司倾向把这些平台分成三类:第一类,比较传统的互联网中介渠道,像慧择、大童这种,这些更类似于代理人角色。第二类,互联网场景渠道:像滴滴、淘宝,他们会推出和平台场景强绑定的险种,比如出行险、运费险等等,他们的主营业务并非保险。第三类,是互联网流量渠道,比如支付宝(蚂蚁保险)、微保、和我们的水滴保,这些平台有很高的流量,能够触及到很多的用户。早期保险公司在选择合作互联网保险平台时,都会要考虑到流量因素,前期的投入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收益,互联网平台应该保证最基础的销量或者叫做用户转化能力。
第二、在这基础之上,无论是平台还是保险公司,一定非常看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以及销售口碑。这种服务能力一方面由平台来提供,另一方面由保险公司提供,双方的配合至关重要。举个例子,传统保险的理赔过程很长,需要提供很多的纸质资料。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单绝大多数都可以接受在线理赔,用户可以直接提交电子材料,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或是第三方平台,都会进行资料预审核,可以远程与用户进行沟通,避免了用户反复到保险公司提交相关纸质单据的过程,能大幅提高用户体验。
第三、还要看互联网保险平台的风控能力。如果一个平台只能做销售,没有合理的风控的话,对任何一个保险公司而言都是不划算的。如果这个平台吸引的大多是一些高风险的用户群体,那么即便产生销量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理解保险公司对于渠道的要求核心在于风险识别能力。
4、如何看待互联网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呈现怎样的特征?
第一、我认为,互联网保险未来产销分离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线下传统保险大多以保险公司以自销为主。但在互联网渠道,基于用户特性和需求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产品供给的多样性以及按需定制,所以绝大多数互联网保险玩家里面,都是以第三方平台或者中介公司为主。这些中介公司可能在线下的销售方式里并不占主流,但是到了互联网行业,中介公司发挥的角色会越来越大。所以互联网保险行业,产销分离的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