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合肥】老手艺 精雕细琢着合肥岁月(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美容护肤 > 正文

【理响合肥】老手艺 精雕细琢着合肥岁月(3)

2019-04-25 19:19 作者:admin

而以陶仁志、邓之元等为首的一批艺人,勇于创新,以锤代笔,以铁作墨,想在传统铁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手工冷锻铁字。历经多次的尝试,他们终于成功地摸索出“镀锌铁皮为料,手工冷打而成”的铁字制作工艺,制作出受到书法家们肯定的铁字书法作品。

邓之元是最早承袭和发展了吴山铁字的响应者和推动者。1999年,邓之元投入资金50万元注册成立智源铁字画工艺品开发研究中心。中心占地500多平方米,年制作铁字3000余件,2000年被列为“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合肥市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同时,邓之元创意精品超过200项,其中拥有国家专利28项。1999年铁字作品四条屏及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获“华夏奇绝艺术博览会”、“中国百家工艺精品展示会”两项金奖。


【理响合肥】老手艺 精雕细琢着合肥岁月


走进邓之元的“铁研居”,像是走进了铁字艺术的海洋,展厅内金戈铁戟,梦笔生花,风格各异的铁字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铁字作为传统书法与现代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各种书法原件为蓝本,可以准确、细腻地再现任何书法作品的原貌,或放大,或缩小,均能保持原作的神韵、体势、结构和布局,传达出传统书法的笔调和韵味。同时,以铁为材料制成的黑色字体,镶嵌在具有现代气息的洁白底框上,对比强烈,风骨强健,比书写在宣纸上的传统书法又多了几分丰厚饱满、雄浑遒劲。因此,铁字书法除具有一般书法艺术的美感外,还增加了书法的立体感、厚重感和光泽感,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

好的技艺需要得到传承。在合肥瑶海区,有一位“吴山铁字”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郑书山。郑书山出生于吴山镇,童年受叔祖父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蜡光纸上练习书法,上初中后开始向叔祖父学习铁字技艺。2001年走进裕丰花市以铁字为业,在从艺三十余年里,郑书山临遍历代书法大家名篇,不断摸索,总结书法的精髓和铁艺技巧,连续6年获得省文博会金奖,省传统工艺美术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2012中国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展金奖等众多奖项,2016年他的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双年展。

近几年,在一幅幅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铁字书法从郑书山手中走向全国各地的同时,郑书山还不断深入探索铁字书法的理论研究,让“吴山铁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手口相传”走向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传承新途径。

目前,饱满生动的吴山铁字,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还流传到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受赞誉。

一根细黑的铁棒,几根缠绕的电线,如果有人说要用它们来作画,那你肯定觉得惊讶。而在郑小良的工作室里,一只只大小各异的葫芦上,刻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像、风景名胜,充满生命力,极具感染力。


【理响合肥】老手艺 精雕细琢着合肥岁月


与一般的画家不同,郑小良的作品都是以木板、葫芦、宣纸等为载体的“火烙画”,陈列在玻璃柜中的“葫芦烙画”,十分精美。据郑小良介绍,他出身于艺术世家,从小就痴迷画画。1982年,他在合肥市工艺美术厂工作后,一接触到火烙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自此开始学习火烙画技术。

曾经,有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广州见到有人在葫芦上烙画,觉得很新奇,回来后便自己钻研,将他扎实的美术功底与烙画技术完美结合。现在,他把绘画的重点放在了葫芦烙画上,创作出令人赞叹不已的“葫芦烙画”。

在郑小良看来,与在纸上作画不同,葫芦烙画难度很大,烙画过程需要一气呵成,“烙画的时候需要掌握好铁笔的温度,温度高了,在葫芦上显现出的线条颜色就深些;温度低了,颜色就浅。”郑小良说,在葫芦上烙画,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构思要成熟,心中要有数,再者就要有耐心,勾勒出画像的大致轮廓,再慢慢地打磨,将细节淋漓极致地展现。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