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非千亿帝国的黄昏(2)
根据协议,在有二级市场股价的情况下,上述转让股权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定价,最终交易价格约3.4元/股,总对价2.6亿元。而在改制之前,宏图高科股价几乎没有低于5元/股,以此价格计算,该笔股权市值至少3.8亿元。
在张伟看来, “这是他(袁亚非)人生的转折点”。
股权转让完成后不久,袁亚非的三胞集团分四次质押了手中92%的上市公司股票,用于向银行贷款。前脚并购,后脚质押,颇有空手套白狼之嫌。
事实上,宏图高科与三胞集团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
彼时,三胞集团与宏图高科等共同投资组建了江苏宏图三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即大型IT连锁卖场宏图三胞的经营主体,这是三胞集团曾经最为赚钱的板块。
据公开资料,上市公司占股45%,是控股股东。但几乎全部公开报道中,宏图三胞却是袁亚非一手创立,由三胞集团控股并主导经营。
宏图三胞扩张非常迅速,到2003年时资产规模已高达6.9亿元。几乎同时,三胞集团的注册资本也由2200万元膨胀到5亿元,摇身一变,成了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
次年,身价倍增的袁亚非成功拿下宏图高科,取得了在资本市场驰骋的通行证。
2011年,三胞集团进一步拿下南京市另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南京新百。自此,袁亚非背靠两家上市平台,大肆开展资本运作,先后将资本版图拓展到金融、养老、医疗等领域,一张以三胞集团为核心的资本大网就此徐徐铺开。
03
并购滚雪球
袁亚非和他的三胞系真正走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两会期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接受采访时说:“英国的威廉王子来中国,点名要见我,想知道到底是哪个中国人买了他们皇家授权的百货公司。”
当时媒体上出现一篇报道,题为《被威廉王子点名要见的中国商人袁亚非》,袁亚非由此一炮而红,开始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其身后的资本版图亦渐渐浮出水面。
人们惊讶地发现,从2014年开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苏富豪在海外疯狂“扫货”,英国皇家授权百货公司House of Fraser只是其中之一。
拿下HOF后,袁亚非将新百商场对面的东方商城改造成东方弗莱德商城,试图将HOF中国化,但效果一直不佳
袁亚非的“海淘”持续到2017年。
据市界不完全统计,2014年—2017年,三胞系至少发起了15起亿元级别的大型并购,遍布英国、美国、以色列,涉及零售、养老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总耗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海外发达经济体经历一轮风暴,被视为“抄底”好时机。国内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加之连续降息降准,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民营企业有机会获得大量资金支持,造就了一轮民企集中“出海”黄金期,万达、复星、海航等“前仆后继”。
张伟告诉市界,当时能获得大量便宜贷款,是袁亚非疯狂海外并购的重要原因。三胞集团大部分并购都是举债进行,袁老板将“用5万做500万生意”的秘诀发挥到了极致。
三胞系并购有一个特征,大部分标的都由母公司三胞集团举债拿下,再通过发行股份购买的方式装入上市公司。如此一来,举债产生的财务费用留在母公司,不影响上市公司利润;二来,三胞集团能进一步巩固自身控股地位。
同时海外并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在资本市场带来一轮股价上涨,可以继续质押融资套现。
据三胞集团年报,公司2014年新增有息负债132亿元,同比翻番,为近10年最高增速。
在流动性充裕的年代,这种模式让三胞系的雪球越滚越大。
截至2017年末,三胞集团业务横跨电子商贸、百货零售、金融、大健康等领域,总资产规模高达880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近600亿元。其中,商誉余额较2013年增加158亿元,增长超过31倍。旗下的宏图高科以3C主业带动海外零售业务本土化改造,南京新百则依靠百货与医疗双主业发展。
对此,袁亚非很长一段时间都颇为得意,他深信自己看透了周期,并且始终领先对手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