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非千亿帝国的黄昏(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减肥健身 > 正文

袁亚非千亿帝国的黄昏(3)

2019-04-29 16:18 作者:admin

  “当别人都在搞房地产的时候,我一直在买内容,别人都在盖购物中心的时候,我一直在买供应链、买场景,现在很多人以很便宜的价格把购物中心卖给我,我说我在这个路口等你们已经很多年了。”

  04

  戛然而止

  三胞系高歌猛进的同时,一场自上而下的去杠杆大潮来袭,企业依靠高负债运转的日子结束了。敏锐者,早早谋划降杠杆逃生,袁亚非却不在其中。

  2018年1月接受采访时,袁亚非还大谈如何教其并购的海外公司CEO做生意,称能“转”就能“赚”,“我有5000块的时候,就能做500万的生意,现在你有这么大企业,居然还缺钱”。

  没想到,半年后袁亚非的三胞帝国“转”不动了,“缺钱”的魔咒笼罩头上。

  2018年7月,一项融资主体为三胞集团的资管计划到期无法全部兑付,5580万元发生实质违约。

  “千亿民企还不上5000万”的消息不胫而走,三胞系的资本版图开始崩塌。

  2018年中旬,伴随着A股一轮下挫,宏图高科、南京新百股价连续下跌,而母公司三胞集团手中所持这两家上市公司股份的98.8%、94%,均已用于质押融资。

  股价暴跌加之质押爆仓风险,市场早已风声鹤唳。

  此后,多家金融机构、企业开始对三胞采取诉讼和财产保全行动。三胞集团及旗下公司的银行存款、不动产等资产遭遇大面积查封、冻结。袁亚非个人存款、股权和房产也未幸免。

  袁亚非从来不是轻易认输的人。面对来势汹汹的债主,他一边承诺“瘦身”还债,据传私人飞机也被卖掉;一边拉来江苏省、南京市政府作保,要求金融机构“谁家孩子谁抱走”,多宽限两年,再借点钱当然更好。

  但债主们步步紧逼,三胞集团开始出现更多公开债务违约。2018年11月至今,三胞系陆续爆出5起公开债务违约,其中3起债券违约,2起非标准债务违约,累计违约金额超过20亿元。

  从明星企业到风险敞口彻底暴露,背后原因究竟有哪些?

  在张伟看来,流动性宽松时期,三胞系走上了疯狂加杠杆之路,直到2017年信贷紧缩。一松一紧之间,包括三胞在内的众多民营企业就此陷入债务危机。

  而企业在短期内急于求成,激进加杠杆急速膨胀,最终被资本反噬。

  袁亚非自诩“从未犯过战略性错误”,但问题潜伏已久。三胞集团2017年并购规模不减反增,负债规模再创新高。截至年末,其总负债达到惊人的611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有息负债,当年财务费用超过15亿元。

  有意思的是,三胞集团资产负债表上常年趴着数十亿乃至百余亿元不等的现金,但其却选择以债养债。早在2016年,三胞集团及宏图高科已开始通过发行中短期债券募集偿债资金。

  康得新(002450)、东方园林(002310)等陷入债务危机的大白马都曾用过类似障眼法,后果人尽皆知。袁亚非的命运也早已注定,只差一条导火索而已。

  三胞集团副总裁岳雷将原因归结于“短债长投”,三胞举债是为发展实体经济,但项目产生回报需要时间。

  核心原因还是在资产质量上。

珠江路上的宏图三胞,已经濒临倒闭

 

珠江路上的宏图三胞,已经濒临倒闭

  三胞集团以零售起家,业务以3C零售和零售百货为主。2013年,南京新百和宏图高科80%以上收入来自各自的零售板块。但受电商、O2O甚至新零售的影响,传统零售一直在走下坡路,三胞集团必须转型。

  “袁老板知道该转型,但是他不知道该往哪儿转,只能一个个去试。”张伟对市界表示。于是,三胞系开展了一系列跨界并购,跨越传统零售、O2O、养老、医疗等领域,让许多业内人士直呼“看不懂”。

  最后,张伟还总结,袁老板喜欢买“便宜货”。这种类似于华尔街“秃鹫资本”的操作路径,期望通过收购不良资产整合后获利,但是也要求接盘方有高超的运营实力。HOF、Brookstone、麦考林、万威国际、拉手网等公司被收购前夕都已濒临破产,绝对价格似乎便宜了,后续运营成本却非常高昂。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