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如何助力于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4)
当时的远程医疗的需要是:一,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 构建南疆医联体信息平台,打造喀什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二,建立南疆医联体互联网远程医学中心。
这时出现了新的问题:医疗活动发生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通过传统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方式无法满足需要,或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和精力。
根据上面这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移动推车,把一些简单的远程设备架设在医疗推车上,推到病房中去。但这需要要让设备能自动行走,不需要护士为此做更多的额外工作,还想要帮助护士从一系列重复性劳动力工作中解放出来。
科研团队认为,医疗服务机器人的核心功能有三个:一,跑腿,精准地在病房内移动,找到具体的目标和人物;二,替身,代替专家作为主治大夫、带教老师、指导专家出现在多地,作为护士的替身帮助实现简单查房、宣教、量表;三,耳目,在确保隐私和伦理安全的情况下,监察病区环境、监察患者情况,及时感知、及时处理。
此外,还有几个特殊要求:
一,身材要尽量纤细,真实的医疗场景非常的拥挤,机器人要能够穿梭于拥挤的场景中;
二,高机动性,医护平时走路的速度都非常快,机器人不能拖后腿,现在很多的机器人还要等一两分钟才能跟上,在核心的应用场景中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传感器要足够的多;
四、可以搭载各式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
最后通过医工结合的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与远程医疗活动相融合,把核心医院、专科医联体、援外医联体、托管型医联体、直管型医联体等形成一个协作网络,实现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疑难病理讨论、远程医疗等一系列的功能。
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项目只是开始, 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技术,打造多模态混合智能交互医护服务集成示范区。在人机协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提升服务深度,最终实现无人化照护服务,解决医护人员短缺、医患沟通不足、照护不全面、人性化服务缺乏等一系列医改核心问题,用AI全面赋能医护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新产品、新的解决方案的产生的过程中,核心是医疗。这个项目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瞄准人工智能领域,只是为了解决让医生能够远隔千里更好地进行医疗活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逐渐有了智能医护机器人的诞生。
后来在援外工作中,像日喀则、喀什、云南、新疆、西藏各个地方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包括在整个医联体的领域内,如儿童医学中心的专科医联体、综合医联体、民营和公立医院相结合的医联体中都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整个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迭代了很多代,最终拿到专利,实现了产品化。从现在的角度上来说,这个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场景相结合的产品,其实是从一个小需求出发,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所以,还是要从需求出发,看一看初心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慢慢地演化、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而这种结合也不是硬结合,而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选用了某项技术。
人工智能近期在三个领域可能会有突破:第一是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感知、适当的干预,从远程医疗出发,在护理、健康、陪护、康复、助残、巡检、导览等公共服务中发挥作用;第二是虚拟护士或者虚拟助手,通过语音、语义等技术结合,是非常好的突破点。
但虚拟护士一般并不提倡由人工智能完全接管而是人机协作,人类可能只负责20%最尖端的、最需要协调的工作,人工智能负责大量粗活脏活累活;第三是IOT智慧病房。未来通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器,把后续要分析、决策、干预或者提供服务的所需数据采集上来,采集的越多意味着思考越完善、分析越彻底、服务越精准。
总结来说,当下可能是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分水岭,之前称为传统医疗信息化,而发展到今天,医院对于应用系统专业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将日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