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赴陕西省山阳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纪实(3)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同步谋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协调,切实做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让住得上房子的群众挣得了“票子”,才能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南永稳楼下一层就配套引进了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南永稳的爱人正在这里做缝纫工,“我前两天刚来上班,加工套袖每副8角钱,一个月下来大概可以收入2000多元。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上班不耽误家里的活,照顾老人孩子都很方便。”
这家以生产工作服、职业装的服装加工企业金翼服装是从西安引进来的,老板黄丹就是山阳人,“帮助乡亲们实现稳定就业是我回报生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一种方式,山阳人朴实能干、厚德奋进,在这里设厂既能够获得企业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以履行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
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农村集体经济亟待壮大
如今像黄丹一样回到家乡投资兴业的山阳籍企业家已经有138位,一批特色农农业、旅游产业依靠返乡创业逐渐创出了品牌、闯出了门路。同样依靠山阳籍企业家黎坚投资发展的漫川人家景区如今游人如织——充满徽派风格的私家园林、兼有秦风楚韵的文化品位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漫川关自古就是秦地与楚地相接的关隘,南北兼容的文化融合具有特色。“你看这个鸳鸯戏楼,其由南、北两座同向戏楼组成,是中国唯一联璧式双戏楼,一边唱秦腔,一边唱楚调,南腔北调共唱一台戏,全国独一家。”当地干部详细地向调研组介绍发展旅游产业给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带来的实际效益。
除了旅游产业,如今茶叶、中蜂、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等特色种养殖业也在山阳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吸纳农民在乡创业、增收致富的优质产业,“大产业”推动“大扶贫”,“小产业”带动“小农户”,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正在绕着秦岭不断修筑。
产业发展形势喜人,调研组还提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级组织才有掌握得住、运用得了的资金,乡村公益事业才能得到发展,各种不安定因素、矛盾纠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委郝跃表示。
九三学社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了解到,凡是较富裕的乡村多数都有发展较好的集体经济组织;有的乡镇通过互助资金组织、自治性经济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机整合,既解决了农民小额贷款问题,又为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调研组建议,要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盘活集体资源性资产;进一步健全集体经济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章程规范管理和运作,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组织与村集体更好地契合,建立更加稳定的扶贫带动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脱贫摘帽在即
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筹衔接
山阳县脱贫“摘帽在即”,调研组提醒当地干部群众须臾不能松懈,一定要更加注意现实存在的问题——还有一定数量的群众发展生产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输血”政策红利下,虽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基础还不够牢固,自身造血能力还很弱,一旦没有了外界的扶持,马上就面临着生计来源的难题,因病、因残、因灾等返贫风险还较大。
“下一步,要更加注重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关涉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调研组发现,部分干部对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识不强,有的当下只想着脱贫摘帽,较少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做脱贫攻坚,出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现象。还有一些干部虽然也意识到了两者的相互依赖关系,但对于如何衔接,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在这个阶段,就必须同时谋划好布局好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建议,要更加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思想认识、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工作成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着眼长远、提前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