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医生护士是这样抢救生命的!!!︱致敬劳动者(3)
手术室的紧张气氛暂时缓解,但马少鸿等人并未就此停下,继续有序地进行人工血管吻合,进而恢复全脑及心脏的灌注。在密切配合下,团队陆续完成主动脉根部成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象鼻支架植入术、止血、输血、缝合……“由于患者凝血功能差,加之体重极大,止血困难,当时需要大量血制品来补充凝血因子,”姚伟锋说,“其实每次大手术都很惊险,我们的团队都会备好各种药品,随时准备抢救。”
马少鸿教授心脏外科手术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是梅鲁刚、彭成江、马少鸿、黄帅)
下午15:00点,手术的主要步骤完成。这个过程中,参与手术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精神高度集中,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所有参与者必须密切配合。庞慧燕说,手术时,她就站在马少鸿的旁边,手术进行到哪一步,需要什么器械,她必须准确判断,提前从一百多个可能用到的手术器械中找出来,随时准备递上去。“我必须记得每一个器械放在哪里,手术缝合的线都有十几种,我必须知道放在哪里,预判可能会用哪种。”
庞慧燕在工作中
精神的高度集中,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从早站到晚,姚伟锋说,“每一台大手术后回到家,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做手术的医生就更辛苦。” 在中山三院的手术室,每天都在开展各种手术90-100台 。
心脏外科手术麻醉小组
下午,医生们再次通过食道超声确认患者血管情况,确保手术效果良好。所有步骤完成,已是夜里九点钟。姚伟锋、庞慧燕等人与黄帅将患者护送回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跟病区医生护士详细交接班,然后收拾物品,结束一天的工作。
4
“我已经两周没有回家了”
安返重症监护室只是第一步。接受大血管手术后的患者病情十分复杂,患者身上有各种监测仪器,血压、心率监测、呼吸机,还有两条引流管,值班的护士必须密切关注各种参数,做好各项记录,为医生诊断提供充分的依据。
当天值班的两名ICU护士张李珏和王力一直都在关注他,张李珏说,“患者曾经出现过心跳极慢的情况,我们及时处理顺利度过危机。患者有时会做梦,血压会升高,我们必须密切监测,协助医生帮他稳定血压、心率,稳定情绪。”
心胸外科ICU护士工作中
为了帮助他度过术后最危险的时刻,ICU护士们轮番值守,第一天值夜班之后,原本第二天晚上可以休息,他们也会继续留守医院,随时准备替补帮忙。
林大哥神志尚未完全清醒,会产生幻觉、妄想,护士王璐说,“接受了这么大的手术,患者往往会以为有人要害他,很多病人非常烦躁,会骂人,甚至还有病人用脚踢打。我们会和病人耐心解释,随着逐渐的清醒,他们会慢慢接受配合治疗。”
黄帅和彭成江两人也24小时轮流守护在患者床边,由于患者术后出现了低氧,影响了心跳,为改善缺氧情况,医生们要每4-6个小时就为患者翻身。林大哥体型较壮,且手术后情况不稳定,每次都需要三四个人同时小心翼翼搬动。
彭成江(左)和黄帅(右)
心胸外科成立时间不长,由于技术过硬,工作量不断增加,为了患者,所有医护人员都在满负荷运转。截至4月23日,黄帅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回家了。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四岁,一个一岁。
5
需要时,三院各大科室都是坚强后盾
4月19日,术后第一天,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张辉为患者进行了术后复查,患者有胸水,呼吸不太顺畅,张辉做了全面的评估,为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4月22日,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张艳玲来到患者床前,再次进行B超检查,患者心功能恢复不错。当天,林大哥的气管插管顺利拔除了。
22日,患者拔除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