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健身加盟发展不好的元凶,光猪圈健身有观点(2)
2015年是光猪圈正式成立的一年,而项目的立项与筹备在此之前,大概是2014年底。(关于光猪圈创立有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 一杯11万的咖啡引发的创业,时间是2014年12月,地点在北京金融客咖啡厅。)那会儿正是“互联网+”无比火热之时,资本也朝健身行业一拥而入。
因都伴有互联网、智能化理念,常被类比的项目如乐刻、超级猩猩以及其他一些已经消失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前后出现。
以光猪圈为代表的小型化、互联网智能化、月卡制健身房,给健身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影响。这些个关键词成为消费者、媒体、资本口中的高频词汇,也成为健身经营者相当警惕甚至抵触的词语。可以说,这批新兴品牌掀起了一场势如破竹的变革声浪。
然而直到今天,有资本助力大举拓店的乐刻开业门店300多家,我们光猪圈以S2b2c的模式、“直营+加盟”的方式开业门店150多家,注重品牌打造的超级猩猩开业70多家……这些新兴势力加起来也不过1000家门店的量级。而据我们做过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健身房在2017年就已超过了3万家。所以说,我们这些新鲜血液的规模其实还很微小。
那么2014-2016年这个时期,还有什么推动着场馆的快速增长呢?我认为是健身工作室。大量的健身教练选择出走创业,从打工者变身创业者,自己开店当老板。市场出现了一大批健身工作室,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种场馆业态。
从这一时期起,健身场馆类型开始分化,健身房不再只是传统大型健身场馆,更多的教练创业开设私教工作室;也有越来越多行业外的人才进入健身领域,智能化健身房、专项精品工作室等多种类型健身场馆出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2017-2018年——行业进入盘整期
2016年7月,加州健身接连关闭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门店,曾经的标杆性高端品牌就此从中国市场销声匿迹。健身房的经营困局再次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2017年,从资本的热度来看,健身市场已然不像之前两年那样火爆,而2018年更是遭遇“资本寒冬”,投资机构、投资人、消费者……一切都变得更加理性。而健身房这边,又出现了一波被央视报道的倒闭潮,工作室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4个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业内人士讨论着“健身行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当然,这个市场有“前仆者”,也有“后继人”。2016年之后,场馆增幅开始回落,但整体健身场馆的数量依然在增长。
我们在2018年末时写过,2018年的中国健身行业进入了盘整期,市场会朝着更规范、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由于先发优势(比如团队基因)及企业管理能力等原因,在低潮中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现金流更好的公司存留下来。相对应地,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差的门店正在被逐步淘汰。现阶段,品牌逐渐开始集中,全国性和地区性连锁品牌正在做大做强。
单体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正在转行或加入其他连锁加盟体系。区别于市场混乱竞争阶段,目前的竞争同样激烈,但这是品牌的高度集中带来的有序良性竞争。好的品牌正在以更好的服务和更加多样化的体验来吸引消费者。
以上过去的四个时期都可以总结为中国健身行业的上一个阶段。在盘整期过后,我们相信中国健身行业将进入全新的阶段,健身场馆数量和健身人群数量都会稳定增长,行业更加良性与成熟。
那么最后总结,中国健身行业发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认为那些责怪“消费者”的声音是没有道理的。你指责消费者健身意识弱,那是你B端市场教育不到位。网购出现之前,哪个消费者有意识了?现在还有谁没个网购经历?不要去提“反人性”的行业特性,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场馆做得很好,在反人性的条件下,也做到了让会员对健身有粘性,或者是对健身房有忠诚。市场上不存在错误的消费需求,只有没做对的B端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