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构建AI医疗的未来?(2)
Steve Harvey补充说,这个引擎由IBM Watson和MSKCC的专家们共同开发并且训练。对于Watson肿瘤解决方案的具体工作方式,他介绍,首先是WfO接收到来自于护士、医生所填的去隐私的、与患者相关的、具体的属性和具体的病例情况,这个引擎能够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之后它将会利用人工智能为医生提供一系列的治疗推荐方案建议、治疗选择方案建议。
Steve Harvey强调,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已经涉及330种医学期刊,有200多本医学教科书,以及数千万份的文献,从而根据循证医学为患者治疗提供哪些是优选的,哪些是次选的,并且出示引证的具体原因。“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包括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副作用、相互作用,以及患者教育的材料。”
截至目前,WfO已经覆盖了13个癌种,占了全球最为常见的,也就是说患病率和发病率占到80%的常见的癌症。Steve Harvey透露,“计划未来两年再拓展三个癌种。”
如何提升本土化程度?
癌症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天大约有12,000个新的癌症诊断病例。对于医生专家来说,实现精准的癌症治疗不仅需要了解先进的最佳治疗方案实践,不断地对庞大且复杂的肿瘤研究资料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他们最大的挑战还包括应对每天以秒递增的海量数据,这其中包括80%的非结构化数据(例如视频、影像、声音、行为等等)。
在中国,AI医疗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部门、技术拥有方和商业机构、医疗机构和医联体,以及学术团体的通力合作。
百洋智能科技携手IBM,于2017年6月,分别将Watson肿瘤治疗方案以及Watson基因解决方案引进中国。
百洋智能科技CMO王必全介绍,一年多以来,Watson Health这两个解决方案在中国的发展成绩相当不错。截至2018年11月4日,百洋推动IBM Watson在中国20多个省的40多个城市的81家医院签约落地;使用过的医院有261家,签约医院有81家,注册的医生是1133人,使用过的医生是785人,患者数去年突破1万,到今年11月4日共有41000名患者用了WfO。
百洋智能科技CMO, 百洋大成医药总经理王必全女士
“今年年底我们希望把产品拓展到120家医院,明年再推进150家,这样就有接近300家医院的规模了。”王必全说。
“我们引进这个产品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提高中国癌症患者五年的生存率,数据显示,当时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是37%,美国是67%,现在中国提到了40%。”王必全表示,WfO还可以提高医生在临床决策上对指南规范的依从性。
在中国,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秘书长江泽飞做了一项关于 Watson 用于中国乳腺癌患者治疗决策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非干预性Ⅳ期临床研究。目的是评估 Watson 决策、医生决策、医生+Watson 决策之间的符合率,通过专家评分(基于 NCCN 和 CSCO 指南),评估三种决策的规范性。
他表示,“从学术的角度,我们探讨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符合率,也建立了指南的评价体系,验证了Watson的可行性,我们觉得基本可行,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它的一些局限性,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本土化的必要性。”
“去年3月份,百洋引进部署的时候,只能针对7个癌症,2018年7月份现在已经可以针对13个癌症。” 王必全提出,在产品快速推广的过程中,Watson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比如,增加CFDA的批准药物、加入药品经济学的数据,以及本土化方案(例如中国的指南)。
Steve Harvey则明确表示,“我们明年会加大本土化上的工作力度,尤其是在中国”。
“WfO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为确保信息和相对的各个当地市场的关联性,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和医生进行紧密的合作,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会做出微调和改善。” Nathan Levitan透露, “很快,我们会将CSCO(中国癌症指南)纳入到WfO系统当中。”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实际价值?
使用Watson对医生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