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构建AI医疗的未来?(3)
许青介绍,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引进Watson以来,已经累计完成近650例肿瘤患者辅助决策,占所有门诊患者5成左右,涉及癌症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多发癌种。
IBM Watson Health副总健康官、肿瘤学家Nathan Levitan
另外,许青还做了更多关于Watson在临床应用的工作,其中包括远程医疗,帮助上下级医院的会诊,学术会议等;利用 Watson 参与多学科会诊(MDT);临床教学及医生培训等;以及在医联体建设中也提出了“Watson+医联体”的模式探索。
“没用过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用了之后才能感觉到它的优势。” 许青表示,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无论是医疗教学还是科研,还是同行交流,Watson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而且使医疗规范化诊治有了可靠的依托。
对许青来说,Watson长处就是可以当医生的望远镜。“它可以及时地给我们信息的支持,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新最规范的治疗方案建议”。
江泽飞表示,WfO 可以提供证据确凿的治疗建议。“医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决策速度大不一样。我面对一个乳腺癌患者,10 秒钟就会想出患者的治疗方案,因为我脑子里装着指南。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医生一天中还得面对肺癌或者淋巴癌等其它癌种的患者们,医生仅仅依靠个人智力和记忆力肯定就不够了,即使手里有十个指南也来不及看,这就需要人工智能。”
他还打了比喻,“我算了算,可能这一辈子到现在为止看了10万个癌症病人,特别希望有一天能把这10万个病人的信息放到一个芯片里面。这样当有一天我不干了的时候,可以把芯片植入到学生的脑子里,他就成为了我,可以传承我所有的优秀的经验。”
江泽飞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年轻医生成长,能提高资深医生的效率,能帮助避免医生出错,我们需要不知疲倦、不耍脾气的忠实助手,当然我们也更需要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感、爱交流的医生。“AI之于医生就像GPS之于驾驶,为我们的新司机指路省心,为老司机引路省力。”
IBM Watson Health 肿瘤与基因解决方案副总裁Steve Harvey
结合上述国内专家的观点,Watson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可以作为医生有力的帮手。并且,Watson对于肿瘤治疗的临床意义也正在逐步被发现。以在权威学术杂志 ASCO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投稿与发布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Steve Harvey认为,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IBM还只是刚刚起步,未来将全力以赴。“因为面对挑战,IBM从未退缩逃避。”
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AI医疗的黄金时代来了吗? 我们看到,IBM Watson充满信心、正全力以赴。
后记:
针对人工智能与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的话题,许青教授提到:著有《颠覆医疗》美国未来科学家Eric Topol曾说,“未来的医疗不光是医生一个人做决定,肯定要有社会、家属,特别是病人要自主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这个时候要给他提供信息的平台,应该是非常尊重人的工具。”
这里面不仅折射了未来医疗的人性关爱,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参与,以及实现患者参与,对于搭建智能化知识平台的重要性。
许青还提到,Eric Topol曾经援引奥地利的约瑟夫.熊彼得的话:铁路并不是由货运马车的车主建造的。
那么,未来医疗是谁建造的呢?
无疑,未来的智能医疗,不是任何人、任何一个医院、一个企业、任何一方独臂打造的。
未来的AI医疗需要政府、医院、医生、病人、学术机构、新技术研发方和商业发展机构、以及保险公司、药厂等医疗大健康产业链条上更多的相关方,积极、理性、建设性、持之以恒地参与进来,共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