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消费领域还会出现百亿美金的公司吗?(3)
再比如一个健身房公司,只提供硬件设施很难真正帮助人健身,人有的时候不健身是因为缺乏方案和带动作用,那么像超级猩猩这种提供团课和方案的公司,就是额外通过软件、湿件创造了价值。
就连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也说过:他做的本质上是一家策划公司。
那么到底给消费者做策划的公司和做产品的公司什么区别?
很简单:过去的公司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公司,而策划公司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公司。
需要(Need)是人产生的某种缺乏(比如需要被认可,需要变美),而需求(Demand)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具体的目标物并且感觉自己有能力获得(比如因为渴了而产生对具体矿泉水的需求)
卖化妆品的企业满足的是需求,而帮助人变美的企业则是满足需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需求多变,但是其实人基本的需要是不变的。
所以消费公司未来能够创造的额外价值,就是去赚策划的钱,通过整合硬件、软件、湿件,去满足人的需要。(篇幅所限,这里不详细说明硬件、软件、湿件的构成和配合关系了)
2. 优化分发的属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去优化对用户的推荐和服务。
比如服装公司Stich Fix,把自己定义为数据驱动的时尚公司,跟用户建立长期关系并且根据用户的风格不断迭代它对服装的推荐。
再比如茑屋书店,通过用户的借书证(t-card)产生的数据,优化每个门店的书籍、影片、CD的推荐。
这些都是赚优化商品分发的钱。
为什么消费企业未来应该具备这个属性?到底什么叫做优化分发?
很简单,如何利用数据让最合适的产品流到最合适的消费者和最合适的场景中——我认为这是在资源和流量不能创造额外价值后的必然趋势。
一开始,大部分行业都是资源导向,谁掌握资源是为王,比如音乐领域拿到版权或者生鲜领域拿到了最好的产地供给;
后来很多行业资源过剩产品过剩后,稀缺就从供给侧转移到了需求侧,谁拿到了流量谁就掌握权力——比如互联网的流量经济、线下侧的渠道为王、媒体侧的建立品牌等。
但随着占据认知的选择越来越多,很快会进入“认知过剩”的局面,消费者根本不再想做选择或者没有能力做选择,最终一定会进入“优化分发”为王的时代。(认知过载,所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跟消费者建立会员制,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后,在封闭群体内提供有限的选择)
我认为未来能够做大的消费公司,也应该具备有化分发的能力:不仅仅是像过去那样掌握稀缺供给(比如造个好产品),或者拿到流量(比如品牌认知),更是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一个让好的产品自然流向消费者的机制——头条的崛起不是因为掌握新闻内容资源也不是因为拥有最多的流量和品牌,而是形成了一个让合适的内容自然流向用户的机制。
比如有个美妆公司Ulta Beauty,通过会员忠诚计划等手段积累大量的会员数据和用户长期关系,再通过智能派样等方式不断给用户推荐更合适他们的美妆、护肤产品。
但现在消费公司做的仍然非常不够,我认为有巨大的升级空间。
3. 咨询和赋能的属性
我在之前讲茑屋书店的案例时,曾经说过茑屋书店的母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咨询公司,它赚的其实是赋能别人的咨询费用。它吸收大量的用户数据,形成强大的中台并且不断强化自己的策划能力,通过对外赋能来收取费用。
一方面赋能大量的加盟门店,通过中台积累的数据帮助每个门店做策划选品;另一方面利用积累的数据和积分体系,连接了100万家日本本地的其他门店(比如消费者在全家便利店也可以使用茑屋书店的T积分),帮助这些门店也优化他们的效益,并且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