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医院”落在实体上(聚焦·互联网医院新观察(下))(2)
目前,彭阳县人民医院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采用免费方式。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建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就会存在大医院动力不足、专家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我国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3000余家医院,有60余个专科专病领域,与6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完成业务互联互通。会诊预约周期从7天缩短到2天,急危重症会诊不超过2—4小时。应急救援可以在30分钟内建立全新的远程协同信息通道。但是,每个省份定价不尽相同,医保支付标准差别很大。例如,北京将远程医疗项目定义为特需医疗,据此制定物价政策进行收费,属于自费项目,还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湖北、新疆、贵州等17个省份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的远程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
卢清君说,医保报销政策要跟上互联网医院的发展。目前,远程医疗没有确定的业务模式,物价部门无法核算成本和定价,医保部门也无法确定报销标准。在远程会诊的背后,设备费用、管理费用、业务协调费用等都是隐形成本,不好计算。他说,在中日友好医院,一次普通的远程会诊,后台保障和管理人员至少需要7人,这些成本支出是患者看不见的。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制定了11项远程医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其中,非交互式远程随访的费用最低100元,多学科交互式远程会诊的费用最高6000元。虽然全国半数省份出台了费用标准和报销政策,但有些定价并不完全合理,影响了医生和医院的积极性。
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大医院专家线上治疗常见病、慢性病,60%的病人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合作会诊不仅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基层医疗发展,还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当然,基层医生积极性还有待提高。部分村医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还有一些村医担心专家在线会诊会显示自己医疗水平较低,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接受度不高。
阚全程认为,远程医疗是把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拧成一股绳,不是搞成“两层皮”,大医院不会抢基层医生的饭碗,而是手把手传帮带,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要创新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让他们尝到甜头,让其技术提高,收入见涨。例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给村医投放远程心电等可穿戴设备,拓宽其收入渠道。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与村医、乡医签署客座医生协议,每名村医每周完成3个在线会诊量,每月给予其200元补贴,每个在线会诊量再给予3元补助。洛阳汝阳县卫生计生委创新考核方式,村医和乡医完成的在线会诊量比照新农合发放绩效工资。实施1个月后,村医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积极性明显提升。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及时制定完善线上问诊的行为规范、收费、医保支付等配套支持政策。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配套定价和医保政策,这是互联网医院这座大厦的“钢筋和水泥”。
线上初诊须绝对禁止
部分比较稳定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可在线上复诊、开长期处方或者调药
家住河南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的刘艳红是糖尿病患者,她经常找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瑜瑾复诊。坐车看病1个多小时,排队拿药1个多小时,刘艳红每次去医院心情都不好。如今,她走路10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约好的时间,在社区完成血糖测试,通过家庭医生与马瑜瑾视频会诊,并拿到处方。刘艳红说:“在网上看病和到大医院看病一样,真是方便!”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姜宏伟认为,互联网医院将触角延伸至村级,管理到每位慢病患者,实现了大医院专家、基层医生和慢病患者实时在线会诊,医生及时获取患者的慢病变化信息,给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慢病管理无死角、全覆盖。
像刘艳红这样的复诊病人在互联网医院看病,属于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核心业务之一。《意见》提出,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可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
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禁止线上初诊,这是互联网医院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