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钱大战到止损关店,连咖啡的“瘦身”之痛(2)
2014年连咖啡在上海成立,早期以微信公众号为入口,为星巴克、Costa(咖世家)等连锁咖啡品牌提供代购外卖服务,并未成立自身的咖啡品牌。2014年底,连咖啡获得A轮融资,但未透露具体数额。2015年连咖啡转型,创立自有品牌,做起了自己的咖啡生意。
与传统咖啡品牌线下开连锁店注重体验和提供第三空间不同,连咖啡做的是自有品牌咖啡外卖。依据其此前的用户积累,连咖啡在消费者需求密集的商圈或园区内开设一个小型门店,即站点生产咖啡,做咖啡外送和自提,并利用社交裂变获取用户。
以往的媒体报道,记录着这个互联网咖啡品牌的成长故事。2016年4月,连咖啡宣布获得由华策影视领投的5000万元B轮融资。2017年,连咖啡发布超过30款咖啡饮品,还推出防弹咖啡、粉红椰子水等爆款饮品。据说,它还在当年“双十二”期间创造了单日峰值接近40万杯的纪录,相当于星巴克1000家门店单日销售量。更关键的是,2017年底,连咖啡在北上广深的100多家咖啡站点已实现盈利。
2018年3月12日,连咖啡宣布完成1.58亿元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高榕资本跟投。根据36氪当时的报道,CEO张晓高表示,2018年连咖啡将开启快速规模扩张。而投资方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更是不吝惜对其赞美,称“连咖啡在短期内创建了系列新的产品体验和运营方法,其模式有望引领未来5-10年中国咖啡行业的增长”。
拿到融资后的连咖啡,确实风光了好一阵。北京的消费者王辉(化名)至今仍记得,去年3月连咖啡势头很猛,优惠券很多,还推了一元拼团活动。虽然咖啡口味欠佳、甚至像兑了水一样,但喝咖啡几乎不花钱,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没少薅羊毛。
与获取用户同时进行的,还有其遍地开花的门店。根据连咖啡2018年12月公布的数据,当时已在北上广深开了400家门店,这意味着其在2018年至少开设了200多家门店。连咖啡还表示,计划2019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陆续开设50至60家形象店,增强用户体验。
行业延展
咖啡战场强敌环伺
然而,连咖啡高歌猛进的姿态并未持续太久,大量站点关闭,形象店的未来也被打上了问号。连咖啡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陆续开店的计划会有,包含形象店和咖啡站点,但考虑到大环境,这方面会更加谨慎。
连咖啡所说的“大环境”在过去一年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年初,瑞幸咖啡高调入局,先后获得2轮共计4亿美元的融资,与连咖啡类似,“自提+外送”也是其重要的切入口。在资本的支持下,瑞幸通过海量广告、“首杯免费”“买五赠五”等一系列“烧钱”的方式迅速打开市场,电影院、电梯、办公室、大街上,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几乎所到之处均能看到“小蓝杯”。到2018年年底,瑞幸已在全国开了2073家门店。
咖啡界的“老大哥”星巴克也动作频频。2018年8月初,星巴克宣布牵手阿里巴巴,与饿了么合作上线外卖。同时,合作还涉及盒马、淘宝、支付宝、天猫、口碑等多个业务线,在外卖端,也常推出满减活动。
有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瑞幸和星巴克对外卖市场的布局,对于以外卖为主要业务的连咖啡市场份额形成不小的挤压。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遍地开花的瑞幸咖啡确实对其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在连咖啡慈云寺店30米处是一家瑞幸咖啡,而在连咖啡已关闭的朝阳门银河SOHO店,楼上也有一家瑞幸咖啡。对瑞幸咖啡是否影响其销量下滑,连咖啡方面坦言,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这种变化消费者也感知到了。一年前,在上海静安区一家外企工作的张玫(化名)和同事是连咖啡的用户,每天都要点单。张玫说,公司周边其实有不少精品咖啡馆,连咖啡虽然品质一般,但便宜、外卖方便,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喝它了,星巴克和瑞幸成了标配。
张玫记得,变化发生在2018年夏季,瑞幸在附近开了几家门店,自提方便,优惠力度又大,同事们大多转向瑞幸,办公室的咖啡好像在一夜之间从连咖啡的“小黄杯”,变成了瑞幸咖啡的“小蓝杯”。再后来星巴克的外送开通之后,连咖啡几乎被遗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曝光的瑞幸咖啡B轮商业计划书,其2018年前9个月净亏损8.57亿元。尽管并未对此数据做出正面回应,但其CMO杨飞表示,“用适度的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是非常值得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持续补贴,3到5年内长期坚持。”对于盈利时间表,他表示“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3-5年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