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2)
而据媒体报道,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说,我国去年生产的合格明胶为5万吨左右,市场缺口为1万吨,权威专家的解读为,“意思是说应该是80%以上的食品用的是食用明胶,有20%产品有可能会用到非食用的明胶。”这给食品药品中工业明胶的存在造成了空间。问题是,这20%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流去了哪里?
微妙的是,4月10日一早,赵普和朱文强均删除了自己关于“老酸奶和果冻”的微博,与此相呼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更是高调表示“不排除起诉引发这一事件微博发布者”。
接下来沸沸扬扬的是“赵普被封杀”的新闻。按常理而论,身为央视主持人的赵普空穴来风、“造谣”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也没有以此搏出位的必要;但作为一名主持人,他手中也不可能有“第一手证据”。他微博里也提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证据自然只能在央视的“调查记者”手中。
也许,就在这种倒逼的情形下,几天后的4月15日,央视“胶囊里的秘密”终于播出了,尽管这可能是一期“迟到”的节目,如朱文强所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当然,原节目素材中是否有关于食品的部分,还是别较真的好。
事发:“毒胶门”引发的连锁反应
4月15日,央视曝光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涉及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后,首先沸腾的是民意。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上,网友以戏谑的语言发泄着对“毒胶门”的无奈和不满。与此同时,网友还通过歌曲、漫画、段子等多种形式的“恶搞”发泄对毒胶囊事件的不满。如网上热传的一首《泛滥毒药风》就是借《最炫民族风》,以欢快的节奏配上沉重的题材来表达心中的郁闷;漫画《破鞋的妙用》则调侃“破鞋可以变身果冻酸奶、可以化作药品胶囊、还可以招呼无良专家和官员”;还有网友为了规避毒胶囊的风险,“发明”了“馒头式胶囊药吃法”、水果式胶囊药吃法……客观地说,对于“毒胶门”的反应,相关部门可以称得上及时。曝光当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河北省警方展开行动,江西省对省内主要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核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弋阳县龟峰明胶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明胶销售流向进行清查;16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网站就药用“问题胶囊”铬超标一事再次表态: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同时表示,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但“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这一说法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必须依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拿出的相关检测结果。而此前的15日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检验媒体所报道的13个批次的胶囊产品。该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检验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是不是出于避嫌的考虑,央视送检的单位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且报道中强调是“反复多次检测确认”,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是一家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级公益型科研机构,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人们质疑,同为国家权威检测机构,为什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就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微博)也表示,“一家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是否可以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依据,还不是很清楚。”
随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动作力度:4月16日,浙江新昌警方抓获22名问题胶囊涉案人员;4月17日,多省市调查问题胶囊,停售封存13个产品;4月18日,浙江新昌33批胶囊制品样品检出铬超标;4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对非法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彻查严打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