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3)_中华保健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 > 正文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3)

2019-03-07 00:52 作者:admin

  (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立即组织开展对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彻查严打行动,对所有明胶生产企业和使用明胶的食品生产企业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置;4月19日晚,药监局公布首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修正药业等9家曝光企业均有铬超标——公众担心的两家国家级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打架”的情况没有出现。

  而警方也已抓获53名嫌犯;4月20日,国CoverStory封面专题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药用胶囊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行动。会议还定性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是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及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劣药案;会议要求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产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严肃查办涉案企业,坚决控制销毁不合格产品;会议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即组织对所有药用明胶和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原料来源、供应商审计、入厂检验、出厂检验、产品销售去向、有无使用工业明胶等问题……截至4月22日,各地警方对相关案件共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期待:以铁腕手段,捍卫公众的健康

  “毒胶囊”事件还远未走到结束的时候。尽管现在相关监管部门仍在大力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人们心目中仍有一连串的问号:“工业明胶”的食品药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

  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胶囊,到底哪些胶囊是安全的?

  让网友颇为诟病的是,监管部门往往“选择性”监督执法,只是查记者曝光的厂家和企业,别的不管。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莫不如此。很多网友认为,胶囊铬超标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不是某个批次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唯有对胶囊进行全面普查,对市场上所有的胶囊种类进行彻底筛查,才能给公众一个真正的交代。

   网友“有有有有”算了这样几笔账:

  按浙江新昌县关于胶囊原料及半成品4月18日公布的抽检结果,96批次中33批样品重金属铬超标,铬超标率达到了35%(33/96=35%);4月19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对9家涉事企业的第一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抽检范围扩大至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铬超标率达到了55%(23/42=55%)。在新昌县的胶囊厂,毒胶囊比例是35%。到了药厂,增加为55%。为什么?“有有有有”分析认为,越是低端、便宜的药,越是量大种类多,使用的廉价毒胶囊也越多,所以到了药厂,毒胶囊比例递增。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这些药厂还用了来自别的地方的毒胶囊壳。新昌县的胶囊壳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40%。这些药厂不可能只用一个地方产的胶囊壳。

  这种算法未必真的科学,但其中隐含的民意是:毒胶囊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是不是该普查所有的药厂,包括小药厂,还有各种保健品胶囊?与公众最直接相关的是药品流通终端,也就是药店、医院等,官方为什么没有进行这个环节的普查?

  问题当然不止于此。更多人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监管部门,崔永元就诘问,对药品的监管应该是药监部门的日常工作,应该随时能发现问题,用不着媒体来发现。不然纳税人养着药监局的人干吗?房地产业“大嘴”任志强(微博)也表示,“十三家的毒胶囊,居然一家都没被专管药监的政府部门发现。却由媒体所揭发。税收都在被这样的机构浪费了。民众还能相信他们吗?”

  想想也的确令人后怕,如果没有媒体调查发现“毒胶囊”事件,我们还会吃多久的毒胶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