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勿用西医思维捆住中医手脚!为中医(3)
本来病初起时中医治起来易如反掌,结果到中医手里时,往往拖成了大病或被治成了“坏病”,即多种疾病和药害纠结交错。有些病,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比如手足口,只是三付小药去去湿热的事,却居然能死人,显然是治疗不当,作为患者是择医不当。
中医药治疗各种高血压,疗效显著,但是人们却长期陷入误区,汤一新教授分析说:“由于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合并危险因素、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遗传因素,血压的高低基数也是因人因群而异的。而且尽管降压治疗可以降低约30%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实际上在我国高血压总体人群10年内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率为5.6%的背景下,降低30%发病率,即降为3.9%,实际意义是100个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10年内只有1.7个人收益,98.3个人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还要承受药物副作用演变出其它疾病的现状。”
普遍存在的择医不当,把中医推上了非常尴尬的地步,往往苦口婆心地劝说都不起作用。让大家淸楚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是第一步,还要努力做到让更多的人先中后西,能中不西,这不仅能大大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大幅度节约医药费用,良性推进全社会的医保。
现在的宣传总是不敢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告诉大家,不敢理直气壮地为中医说几句好话,吞吞吐吐,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生怕把中医说得太好,生怕得罪了什么人,结果是害了大多数患者。
孩子们在国学馆老师指导下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四、名为中医,却处处西化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是崔月犁同志在1982年衡阳会议上强调的中医振兴的根本大计。近几年“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也不断出现在文件和法规中,可是在医教研药上的西化倾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
名为中医,却不会望闻问切,越来越依赖于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采取输液手术,作为中医医院,连反复要求并鼓励的中药使用率都达不到;中医教育中,非中医课程占70%以上,出来的学生不懂阴阳五行,不会望闻问切,更谈不上探究病机处方用药了。中医科研不是遵循中医理念去探索生命的规律,反而去验证中医哪些地方符合了西方的思维。“目前一些中医中药标准虽然被《美国药典》采纳,由于渗透着迎合西方兴味以求西方承认的西化因素,一些标准成了西化的标准,未见得给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带来多大的进步”(汤一新)。中药的处境最惨,完全被置于西方管理体系之下,早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地。
为什么?为什么中医就不能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为什么中医总是活在西医的阴影下?是因为中医自身的软弱乏力,分散落后吗?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处于这种状况,反倒是在被发展了几十年以后?
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越来越强的西化倾向,他们已经习惯于按西方的轨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按西方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他们眼里,只有西医及其检查才是科学的,只有西药才是科学的,中医充其量只能作为西医的补充和附庸,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想弄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在他们眼里,只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才是合格的人才,不知道民间的传承的中医水平并不低,其中华文化功底、中医经典功底,尤其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而形成的高水平,远远走在前面;在他们眼里,中药的开发应用不是来自临床实践,而是要按西方的办法,请耗子点头⋯
而西方为了攫夺卖药的巨额利润,不惜突破最低的道德底线:“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糖尿病前期诊断的空腹血糖标准是6.1 mmol/L,美国将此标准改为5.6mmol/L。我国2008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前者采用联合国标准,后者采用美国标准,降低诊断阈值对病员的数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算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比例,由15.5%陡然上升到了50.1%,使我国糖尿病患者被增加了34.6%。美国血压标准降低后增加了患者35%,血脂标准降低又增加了患者86%。标准凸显为“强者制定用以调戏弱者的游戏规则”(汤一新)。